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期末考试试题(B卷,开卷)
(2010—2011年第一学期)
课程号:91001005 课序号:课程名称:形势政策与明德教育3(忠孝)任课教师:成绩: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2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
3务必用A4纸打印
形势政策与明德教育3(忠孝)期末考试
B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2.奋斗进取、止于至善;寝室文化、班级文化
3.殷商、周代
二、简答题
1.列举出“忠烈”的典型人物,并用一句话概括他的先进事迹。
(15分)
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课件上分别列举了许多人物的例子,只要能够正确写出人物并概括相应的事迹均可,但要求是正面的积极的。
2.孝的最初涵义是:
一是对故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孝,施孝方式主要是祭祀;二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养。
小孝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物养、心悦、志遂
3.(一)传统忠孝思想的现代扬弃
忠孝伦理思想由于产生于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歪曲,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偏见性。
首先是不平等性:封建统治者特别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完全剥夺了臣、子做为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一切只能循规蹈矩,惟命是从,把生动活泼的人束缚成为“愚忠”、“愚孝”的僵化木偶。
既妨碍了人的健康成长,又阻滞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封建愚昧和迷信色彩:“君权神授”、“身体发肤,发之父母,不敢毁伤”,是明显反科学的,但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很低,对于统治阶级的迷信宣传难能辨析,就被非科学的蛊惑所左右。
(二)对忠孝涵义进行现代的理解和阐解,传统忠孝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要克服忠孝思想的封建性。
其次,要摈弃“愚忠”、“愚孝”。
另外,克服封建性的孝亲思想其实是一种倡导不忘根本的道德规范。
最后,要克服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三、论述题
评分标准
1.题目
题目新颖,能够准确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5分)
选题一般,基本能够表达文章的主题(2——3分)
选题较差,完全不能表达文章的意思或者有方向性的错误(1或者0分)
2.内容
结构合理,论证有理有据,能将传统忠孝思想的精华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和谐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语言表达流畅(20——25分)
结构基本合理,论证条理较清楚,基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语言一般(15——20分)
结构不合理,论证无章,内容杂乱,语言表达不清楚(15分以下)
3.整洁度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5分)
书写较规范,卷面一般(2——3分)书写较差,卷面杂乱(1或者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