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算数学是保险精算学的基础,结合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以精算师考试科目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提取,以“实际问题→教学内容→实际问题”的循环教学模式,探讨了精算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实践。
关键词精算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Explor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the Actuarial Mathematics Class Teaching//Huang ShunlinAbstract Actuarial mathematics is the basis of actuarial sci-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we explore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actuarial mathematics courses.We extract the contents from actuary examination subjects,and take the cycle teaching mode of"practical problems-teaching content-prac-tical problems".Key words actuarial mathematic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Applied Mathematic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10023,Nanjing,Jiangsu, China1引言精算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估计和分析未来不确定事件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财务的影响。
精算数学作为精算教育和精算师资格考试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能为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以及应用精算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作为与经济领域相结合的应用型数学系学生来说,精算数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目前精算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体在两个方面。
首先,以前课程只对保险精算学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讲解,但保险精算学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数学知识,如利息理论、寿险精算数学、非寿险精算数学、生命表等。
其次,传统的精算数学通常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一般从概率统计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风险事件各方面的概率统计性质,在此基础上研究保费和准备金的计算及其数学意义。
但从实践上看,精算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直接运用于寿险和非寿险产品的开发、定价、负债评估、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评估、利润分析等各个方面。
因此,只有把精算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精算学的实质内容,否则,精算数学仅仅成为抽象的数学,很难理解其数学背后的实践意义,也就很难运用与实践,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基于以上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在培养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指导下,本文把精算数学的数学理论和保险实践结合起来,既包括精算数学的基础理论,又包括在精算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和特殊处理。
并且以中国精算师考试指定的相关科目教材为基础,对各精算科目涉及到的精算数学内容做恰当的提取,并重新组织安排教授给学生,以使学生能了解以及掌握精算数学在这些方向上的基本应用,并让参加中国精算师考试的学生对精算考试体系有直接的了解。
2精算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由于精算学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数学知识,所以课程以中国精算师考试指定的相关科目教材为基础,具体包括:徐景峰的《金融数学》、肖争艳的《精算模型》、张连增的《寿险精算》、韩天雄的《非寿险精算》等,然后根据应用数学系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特点,对各精算科目涉及到的精算数学内容做恰当的提取,并重新组织安排讲授给学生,以使学生能了解以及掌握精算数学在这些方向上的基本应用,并让参加中国精算师考试的学生对精算考试体系有直接的了解。
其中,金融数学部分,主要介绍利息理论的初步知识,如:利息的基本概念、利息的度量、贴现率、年金的概念、年金的种类、各类等额年金的初值和积累值的计算、简单变额年金的相关计算等。
精算模型部分,主要介绍生命表理论的基本函数、死力的概念及常见的死力参数模型、生命表的构造原理、常用符号、生命表的种类等,并且介绍效用理论与保险定价、短期个别风险模型、短期聚合风险模型、长期聚合风险模型及破产概率。
寿险精算数学部分,主要介绍寿险产品种类、净保费厘定原理、主要险种趸缴净保费的厘定方法、主要险种年缴均衡净保费的厘定、生存年金净保费的确定等。
非寿险精算部分,主要介绍无赔款优待模型及其应用。
把教学中总结整合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教授模式和脉络中,特别是结合近几年国际国内精算师考试的内容,融入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有代表性的实证分析案例,希望让参加精算师考试的学生对精算考试体系有直接的了解,并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研究能力及考试成绩。
中图分类号:O2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0-0088-02(下转第95页)883精算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上,如果只是抽象模型的引入、繁琐公式的罗列,则由于其直译性强、较难结合当前的实务、案例少,往往是原始数据表之后,输出一大堆计算结果,而缺乏对案例和综合例题的具体计算、分析过程,给运用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使得学生不能掌握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证计算的全过程。
所以应力求把精算数学的数学理论和保险实践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出教学内容,再回到实际问题本身。
通过这种循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并让他们觉得可以学以致用。
精算数学区别于其他数学课程的特点就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并且对于作为与经济领域相结合的应用型数学系学生来说,强调本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精算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利息理论、寿险或非寿险产品的开发、定价、负债评估、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评估、利润分析等方面选择一个有实际背景的项目或题目。
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的知识,挖掘其数学背景,并查阅参考资料,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完成一份阶段性的课题报告,锻炼学生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调研,选择保险问题,运用精算数学知识,完成对问题的精算分析,可以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深刻懂得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体会到精算数学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4结论总之,通过几学期精算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本文所研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首先,培养了学生厚实的精算数学理论基础,理解精算数学在精算学各方向中的基础作用,并能把精算数学的数学理论和保险实践结合起来。
其次,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的体系以及各科目考试内容,并掌握这些科目考试中所用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参加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实践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调研,选择保险问题,运用精算数学知识,完成对问题的精算分析。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深刻懂得了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精算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吴岚.我国高等学校精算教育的现状和关注的问题[J].精算通讯,2003(2):19-23.[2]杨贵军.关于我国高校的精算教育[J].统计教育,2006(6):4-5.编辑胡俊龙手段。
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如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答:“都是真分数。
”或“分子都是1。
”显然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意图。
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其次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难点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最后,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确保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和竞争意识。
为了保证小组具体,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过程,要使合作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学习材料和任务。
再次,任务难易要适当。
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作也能完成;太困难,便会失败,也就失去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课堂讨论要灵活。
教学实践证明,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当然,教师要准确把握讨论的内容和时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1]倪建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J].数学教学,2009(2).[2]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3]李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2009(10).[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与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5]潘本元,沈君佑,郭德峰.试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数学教师,1994(7).[6]张明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四条基本要求[J].数学教师,1995(9).编辑胡俊龙(上接第88页)!!!!!!!!!!!!!!!!!!!!!!!!!!!!!!!!!!!!!!!!!!!!!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