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安民警与礼仪

公安民警与礼仪

公安民警与礼仪
王保生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由礼节和仪式组合而成,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工作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

公安民警礼仪是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按照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合处理人际关系和对外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言行举止和必要礼节。

作为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公安民警非常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

公安民警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公安民警不仅仅要遵循日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也要体现职业的特殊性,在执法不管理工作中遵守法定的程序和手段。

二、学习礼仪的意义
遵守公安民警礼仪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执法威信;有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民警察。

有人认为:警察的职责就是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确保一方平安,于是乎,一些民警“我执法我说了算”心理作祟,工作态度冷、硬、横、推,甚至耍特权、抖威风,动辄训斥人;对待群众危难险急之时的报警或求助不能快速反应;接待办事的群众态度生硬,存在“四难”现象;办理案件拖拖拉拉,不能及时结案,甚至存在执法不公的现象;实际工作中不会做群众工作,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不善于化解矛盾,引起群众反感。

据调查,有几种情况较为普遍:一是群众被抢或被盗后到派出所报案求助,值班民警不紧不慢,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使群众感到公安机关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二是群众打电话报警或到派出所报案寻求帮助,由于案件不属公安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如要求民警协助处理假币纠纷、邻里纠纷、消费纠纷、经济纠纷、噪音扰民等,一些民警在处警过程中往往对报警人说:“不属我们管,不要乱打110。

”“我们不来了,你们自己搞掂。

”有的干脆不出警,引起群众不满而投诉。

此外,接警民警缺乏亲和力,情绪急躁,态度生硬,解释不够耐心,三言两语就把群众打发走,有的民警到达现场后不下车,甚至坐在
车上吸烟,引起群众的不满。

三是民警用语不文明规范。

到群众家中检查工作,把检查说成“搜查”,被群众质疑。

四是有的民警到达现场后还没调查,便先入为主地对一方群众进行指责,甚至妄下判断,造成群众不满。

如此对待群众冷硬横推,说话举止不文明,执法办案粗暴,礼仪意识淡薄行为的存在,长此以往,必然会丑化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甚至使警民关系恶化。

三、学习礼仪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坐立行走皆修养,吃穿住行有讲究,迎来送往讲规矩。

礼仪就如一种奇特的溶剂,重视礼仪、讲究礼仪,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调和人际关系,增进社会沟通,促进社会和谐。

警察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缩影,是密切警民关系的纽带,是警察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

人民警察在各种场合处理人际关系是对外交往中正确的言行举止必要的礼节,是人民警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是道德品行的基本表现。

从表面上看,公安民警礼仪涉及的都是小节,但小节之处见精神,公安民警必须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素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与信任。

相反,如果我们民警置礼仪而不顾,不拘小节,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有损整个警队的形象。

经过多年的实践,事实证明,提高民警礼仪素质,不仅有益于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效益、塑造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民警察;而且对进一步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增强公安队伍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公安民警礼仪内容
人民警察的礼仪主要有基本礼仪,涉外礼仪,公务礼仪,民俗礼仪等。

具体地讲,主要包含警容仪表礼仪、警务执勤执法礼仪、警察接待礼仪、警察走访礼仪等。

譬如执勤民警在履行公务检查时,使用规范用语,态度刚柔适度,实施文明检查。

纠正违章,先行敬礼。

对有特殊困难者,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

进入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执行公务,主动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并注意尊重他人人格,严格依法行事。

走访一般居民
时,选择适当时间,尽量避开用餐、睡眠休息时间,做到态度谦和,谈话礼貌,并准确把握好话题,掌握好告辞时间。

驾驶警用车辆执行非紧急公务,不得违规超车、抢道、闪警灯、闯红灯。

因而,公安民警礼仪必须坚持依法守规、严格自律、适度把握、尊重他人等基本准则,善于人际沟通,注重自己的形象,体现人民警察的素质。

五、多种方式齐抓共管,全面提升警察形象
1、做好礼仪培训,树立礼仪意识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必须将警察礼仪教育作为端正民警执法思想、转变民警服务理念、树立民警良好形象的重要抓手,从礼仪小节着手,加强对民警执法执勤礼仪、服饰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电话礼仪、接待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全警的礼仪意识,教育引导全体民警有意识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在执法工作或服务群众中自觉维护和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加强民警礼仪基础训练,将人民警察礼仪纳入各类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强化民警整队集合、点名报到、整理着装、报数敬礼等细节的训练和养成,培育全体民警的礼仪意识。

将礼仪培训与各项公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三不四声五心”解民忧、暖民心的岗位教育活动,即办事群众不受冷落,受理事项不准耽搁,执法办案不出差错;群众上门有迎声,出门有送声,咨询有答声,办事有回声;接待群众耐心,询问情况细心,解答问题用心,处理问题公心,为民服务热心。

全警要树立学习礼仪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礼仪意识,提高公安队伍文明素养。

2、抓好礼仪养成,营造礼仪氛围
一些民警对待群众冷硬横推、说话举止不文明等,严重影响警民关系的和谐。

这些问题表面是一个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素养不高、礼仪养成不足。

因而,首先要把提升公安民警文化素养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大事来抓,扎实开展文化育警活动,大力培育全体公安民警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其次, 制定完善公安机关勤务指引和公安民警工作用语规范,统一民警执法执勤行为和工作语言。

从规范民警言行、穿着、接处警等方面着手,制定一套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使民警有章可循,解决好民警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促进执法执勤和内务管理的正规化。

再次,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小题大做,及时纠正民警在日常工作、学习、生
活中的随意性和不良习惯,努力促进内务管理和民警行为规范的日常养成。

要求民警进领导办公室喊报告,遇见上级领导行举手礼,遇见本单位及兄弟单位同事互相致意。

在平时工作中,要求民警做到着装规范、警容严整、精神饱满,确保个人仪容的美观、端正、整洁。

保持站姿端正挺拔、坐姿平稳端庄、步姿轻松稳健、手势礼貌优雅,使用文明规范用语,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营造全警人人讲文明守礼仪的良好氛围,塑造人民警察的亲和力。

3、抓好内外监督,树立礼仪形象
1·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首先,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逐级负责制,强化日常督察,经常检查督促,讲评提醒,敢于揭短亮丑,狠抓礼仪规范的落实。

其次,每周坚持做到“三查三看”,即查警容警姿,看是否严整;查值班执勤,看是否规范;查言行举止,看是否文明。

检查结果排出名次,每月在全体民警会议上通报,并与年终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第三,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因工作态度造成恶劣影响或引起群众投诉属实的,要通报批评,专门整顿,并坚决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起到警示的作用。

2·加强外部监督。

在辖区社会各界广泛聘请监督员,对民警的日常执勤执法、服务群众方面进行监督,并定期收集意见反映,把有形的、无形的监督置于人民群众之中。

大力推进警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促进工作透明化,在窗口单位设置固定公开栏,设立群众信箱和举报电话,每周收集一次,每半月集中汇总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内外制约机制,规范和约束民警的礼仪言行,提升全警礼仪形象。

公安民警要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排除意识和行为的随意性。

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应该从公安机关内部下功夫,除了加强宣传报道、提高执法水平、培养警民感情之外,应当从全警礼仪小节抓起,苦练内功,着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