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宋冰宁孩子一出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发展着,他们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与家庭和社会又是一个联合体。
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家庭就是影响幼儿成长的最初的、最直接的教育环境。
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是人类在情感和人格发展同家庭教育最为密切的的时期。
但是,每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或称之为家风!不同的家风!因此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措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今,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表现为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高度竞争性,知识经济的兴起,强调了知识的作用。
家庭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加大智力投入,但不能片面地强化智育,夸大智力的影响力。
许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关注幼儿的智力开发,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对幼儿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
这样做,对幼儿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家长们本意是要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事实上经常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对幼儿智力开发无益。
虽然智力经常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形成与发展的,但是,幼儿真正能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旦幼儿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
2.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多年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
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
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
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
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
这样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不健康。
3.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幼儿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
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
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持久影响的主要是指后者。
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方城”,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劣的家庭环境,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模仿,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健康成长产生不久远影响。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 1.教育一致性原则。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奶奶亲、爷爷疼、姥姥抱、姥爷背。
有时爸爸妈妈说几句,姥姥爷爷就不高兴,孩子不愿做的事可以找“代言人”(或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有了困难爷爷帮着“去克服”,有了错误奶奶帮着去“认错”。
就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存在看法不一致、方法不一致、做法不一致的现象。
家庭环境中的亲人们将这些不一致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的面前。
这太多太多的不一致,对孩子最大的危害是造成了他们是非不清,甚至是非颠倒,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盛气凌人、不懂礼貌、撒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
可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多么重要。
2.为人师表的原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出示,言行一致,用自己的模行为去影响孩子,,以道德榜样引导孩子。
因为幼儿缺乏知识,经验少,认识辨别力很低,但模仿力很强,而这种模仿又是不加任何选择的。
因此这个时期需要家庭每个成员在各个方面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尊敬老人,关心老人,遇到他人热情称呼,亲切问候;努力工作,积极学习;助人为乐,互相谦让等。
所有这一切幼儿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学着说,跟着做,天长日久,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现在有一种现象,让孩子成才已到了“拔苗助长”、“赶鸭子上架”的境地。
有些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学画画、学琴、学舞蹈、学书法等项目,巴望着自己的孩子尽早成为“神童”,这就有些“强儿所难”了。
其实,不同家庭中孩子的遗传、个性、能力、气质等方面均千差万别,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当的教育,也就是知人善教,这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证明,家长只有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有用之才。
4.重视德育的原则。
学前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奠基工程的灵魂,我们每个家庭培养的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孩子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的未来。
但在我国目前的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因“望子成龙”而重智轻德。
一些家长为孩子智力投资舍得花本钱,德育投资懒得花力气。
因此,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很聪明”的“蛮宝宝”。
他们能说会道,能唱会跳,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甚至还会讲出前一天国外发生的大事。
但他们任性,总以我为中心,一不如意就乱发脾气,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愿克服困难,不珍惜和爱护物品等。
笔者认为,这些不良行为不是孩子们天生的过错,而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后果。
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孩子身边的小事抓起,通过小事让幼儿懂得做人的大道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玉洁【摘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涵入手,介绍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教育观念误区和教育方式偏差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改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65-02家庭教育应该从学前儿童开始,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石,是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品德、性格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方式偏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不足,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涵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学者针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多种观点,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一般是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承担”;“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的教育和影响”;“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要‘教’什么之类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
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
而且,只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
可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活动,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以父母为“发起者”、“控制者”,父母要采用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于孩子身上,孩子为家庭教育方法的“接受者”、“生效者”,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非期望行为,达到父母的教育要求。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第一,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不能独立,需要成人的照顾,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必须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娱乐,让学前儿童在生活和娱乐中去感受情感上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明礼貌,培养良好道德,利用娱乐,在玩中教、在玩中学。
同时,生活和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举手投足间施加礼仪礼节等社会生活常识的容,在生活和娱乐中处处实施教育,言传身教,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
一方面要理性施爱,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既要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能,要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严格要求孩子。
另一方面要要求适度,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于苛刻、过度、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根据孩子的发展实际,提出适当要求。
第三,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矛盾,也即是孩子个性与共性的发展矛盾。
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做到两者间的辩证统一,是每位学前家长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大问题。
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应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并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第四,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相互配合,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共同研究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努力做到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整个教育过程的要求前后一致,并持之以恒、始终如一,避免孩子形成两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