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处理行业发展概况报告-行业定义分类、竞争格局
(一)行业定义与分类
1、水与水处理
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用到水,所用的水必须经过处理,使水质符合一定标准后才能使用;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或生活过程中使用过的水,也必须经过处理并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放;为了减少水的用量、节约用水,使用过的水也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回收再利用。
所谓水处理(Water Treatment),就是指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使水质满足生产、生活及环境要求的全过程。
水具有以下特点: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分解;热容量大,在常用温度范围内,不会产生明显的膨胀或压缩;沸点高,在通常使用条件下,在换热器中不致汽化;水的来源广泛,流动性好,易于输送和分配,价格也较低。
故而,目前在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电力、制浆造纸等众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几乎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生产性行业不用到水。
在工业生产中,水既可以作为生产原料,也可以作为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和冷却用水等,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冷却水,大约占到工业用水的60%左右。
如钢铁冶金工业中用大量的水来冷却高炉、转炉、电炉等各种炉体及相关设备;在炼油、化工、化肥、制浆造纸等生产中用大量的水来冷却工艺物料、半成品和产品;在发电厂、热电站则用水产生蒸汽以推动汽轮机发电,同时用大量的水冷却凝汽
器以回收凝结水;在纺织印染厂、化纤厂则用大量水来冷却空调系统及冷冻系统。
不同用途的水,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其处理要求也各有不同。
如工艺用水的水质往往需要符合特定设备和工艺的需要;锅炉用水的水质要求则根据锅炉的工作压力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而作为冷却用水的水质要求又不同于工艺用水、锅炉用水,如水温要尽可能低一些、水的浑浊度要低、不易结垢、对金属设备不易产生腐蚀以及不易滋生菌藻等。
水质状况的差异性和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处理技术应用的专业性和适用性。
目前,作为工业用水的淡水水源主要来自于地表江河水、湖泊和水库水以及地下水等。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来源的水源,在含盐量、pH值、总硬度、总碱度等水质组成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有时候甚至在同一条河流中上下游的水质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中国主要河流的水质中,黄河水含盐量是闽江水含盐量的10倍以上,而塔里木河水镁的含量则是珠江水镁的含量的800倍左右。
为了满足生产要求,必须对不同水源水质进行处理。
水处理技术最初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而产生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水的供需矛盾以及因工业排污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水处理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进而达到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目标,成为了水处理技术服务行业新的课题。
因此,水处理不仅对工业生产十分重要,对节约用水、降低环境污染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水处理技术、水处理化学技术与水处理化学品
(1)水处理技术与水处理化学技术
按照技术原理来分,水处理技术可划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三大类。
其中物理技术是指处理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技术,最常用的是沉降、过滤、膜分离、超声波、磁处理等;化学技术是指在处理过程中应用化学药剂并发生化学反应的技术,最常用的是化学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调整中和等;生物技术(或生化技术)是以生物化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杂质,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
水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水、排水等的水质要求,水处理技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它是通过一定的水处理系统来实现的。
一套水处理系统一般都由若干个工艺单元(含相关设备和构筑物)组成。
如工业用水的预处理系统的目的是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等固形物,降低水的浊度,系统通常由混凝、沉淀、过滤等几个工艺单元组成。
在这些工艺单元中,混凝过程需要使用混凝剂、絮凝剂及其助剂,因此工业用水的预处理系统实际是一个化学技术与物理技术相结合的系统。
再如,锅炉给水处理系统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固形物和溶解盐类、溶解气体等溶解性物质,该系统需要在前述处理的基础上再加上除盐(或软化)、除氧、调整PH等工艺单元,这些工艺单元需要用离子交换剂及其再生剂、除氧剂、PH调节剂等化学药剂。
因此,锅炉给水预处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以化学技术为主的处理系统。
当然,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在锅炉给水预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超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