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全套讲义

教育学全套讲义


小原国芳: “完人教育思想”
知——哲学——真
心{ 情——艺术——美}--宗教--圣--绝对价值
人{ 意——道德——善
生存——健
身{ 政治、经济、
}---手段价值
交通、军事、生产 ——富}
等一切活动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 最根本的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最充分、最自由的发展; 也指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审美情趣等的高度发展。
拉丁文: educare(n.) educere(v)

引导
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 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于人身上 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
质转变为现实。
(二)我国关于教育的一般定义
1、 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 的过程。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 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1、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 2、具有比较渊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3、懂得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掌握教育规律。 △教师完善的能力素质 1、组织管理能力; 2、表达能力,只要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自我调控能力; 4、研究能力; 5、人际交往能力;
(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把了
解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 3、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 学著作。
3、科学教育学的创立与发展阶段: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今; ②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体系;
资产阶级教育学的继续发展
③代表作: 1930年,杨贤江(又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前苏联)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J、Dewey,1859— 1952)。代表作是:《明日的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6年出版)等,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生活经验 为中心,以在做中学的实践活动为中心”新的“三中心论”,以 他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育派”,即“以儿童为中 心”。
③代表作:中国 《学记》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古罗马)
2、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阶段:
①时间:1632-19世纪中后期; ②特征:独立学科,从现象描述过渡到理论说明
③代表作: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捷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在
该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把一切
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教育学史
上,一般把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
作,是西方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1693年,洛克《教育漫话》(英国-绅士教育);

1762年,卢梭《爱弥尔》(法国-自然教育);

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五 段教学法);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 基人”---赫尔巴特

2、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人总是生活 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 成和发展的; 决定作用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 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发展的不可替代性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二、为什么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可教性:“人是可教的动物”
教育影响: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合理性;
(7)表示教育家工作(活动)的目的。
试问:
1、东西方教育有何不同? 2、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与人们对教育的最
初的理解有何联系?
二、教育的起源
1、生物学起源论:(法)利托尔诺 “生物本 能”
2、心理学起源论:(美)孟禄 “摹仿”

3、劳动起源论:恩格斯 “劳动创造人”
(二) 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是未来的社会公民。
(三)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3、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五、师生关系
(一)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 1、工作关系 2、组织关系 3、心理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意义
作为现实 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阶级或阶层选拔,使原
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或加速改变旧的 社会政治关系。
(三)“人力资本理论”
舒 尔 茨 : 1929—1957 美 国 经 济 增 长 2 倍 ,
教育的贡献率33%。
“知本家”
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文化意识形态的教育的制约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影响教育目标; 2、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教学内容;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人的教育观念。
1972年,布鲁纳《教育过程》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代表人物、核心主张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育:杜威 儿童中心、兴趣中心、经验中心(做
中学)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制约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制约教育培养目标; 3、制约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4、制约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手段的改进;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 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 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三、学生发展的动力
1、社会总体的知识总量与个体掌握的知识量的差异 历史积淀
2、激烈的社会竞争:适者生存 3、个体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完善自我、成就动机 4、学生学习动力中教育因素
(三) 其他有代表性的定义:
涂尔干

“教育是成人一代对那些还不能成熟地应
付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
是在孩童时期为青年一代的身体、智力和道德
发展创造条件,并使之在上述方面达到政治社
会的统一性和以特殊方式而产生的特殊环境所
提出的要求。”
杜威:“教育是一种通过使未成熟者参与其所 属团体的生活而引导并确保其发展的社会功 能。”
一、教育的概念
(一) 从词源学看教育的涵义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 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education)的词源
现代英语: Education
进行因材施教; 2.教师要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创
新; 3.教师要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
优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的基本素养
现代教师的素质起码应包括 “德”“识”“才”“情”四方面。 这里面“德”指职业道德素质,“识” 指文化知识素质,“才”指能力素质, “情”指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1.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 2.对工作精益求精; 3.对学生真心热爱; 4.对教师团结协作。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1)双重性;(2)教育与生 产劳动结合;

小结:教育的基本特征——(1)永恒性;(2)
历史性;(3)阶级性;(4)生产性;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①时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②特征: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
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言论。但从总 体上讲,教育学还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 体系里面,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教育概念的七种理解:
(1)表示一个过程。 (2)表示该过程的结果。 (3)表示一种教育者的工作(活动)。 (4)表示一种受教育者的工作(活动)(在
个人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改变)。
(5)表示各种关系的影响。 (6)表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 和影响”,亦表示一种社会互动体系。
教师工作成效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 系,比较理想的教师应有下列的心理特征:
①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良好持久的记忆力;灵 活敏锐,果断性, 坚持性和自制力;
③丰富而又能控制的情绪情感; ④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 教师的社会作用 1.教师是真理的传播者 2.教师是善道的引导者 3.教师是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
二、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即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 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 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平等尊重 尊师爱生
(五)师生关系的建立 1、主导方面在教师; 2、主渠道在课外。
教学相长
媒 介 策 划 给 出 的 用 人 标 准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aims of education 培养人的总目标。它规定 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 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 和人自身发展的需 要来确定。在历史上,因社会制度、民 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各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 性。
四、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