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1)
(一)文学界说
1、文学观念演进期。 《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实为 “文章博学”之意。在周秦时期,所谓 “文学”,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即指古 代文献,包括孔子所传播的儒家经籍 《诗》、《书》、《礼》、《易》、《春 秋》等,与近代意义上所谓“文学”者大 相径庭。
(一)文学界说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文学” 和“文章”也分开了。他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 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 称之为“学”或“文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文学”认识更清楚,看作学 术中间的一种,遂有所谓“经学”、“史学”、 “玄学”、“文学”的名称,而“文学”中,又区 分“文”、“笔”。“文”是美感的文学,“笔” 是应用的文学;“文”是情感的文学,“笔”是理 智的文学。那么,“文”“笔”之分也就和近人所 说的纯文学、杂文学之分有些类似了。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1)
1、1914-1919年,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讲 《文心雕龙》,讲稿即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 记》。
2、铃木虎雄编撰的《中国诗论史》于1925年由 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之前已有论文陆续发 表。
3、1927年陈钟凡先生编撰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于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筚路蓝缕,视野开 阔。惜全书只有7万字左右,难以展开,这是国内 最早出版的文学批评史。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3)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郭绍虞先生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自先秦至北 宋)。1947年,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下册出版,叙南宋至清末的文学 批评。全书70余万字,把中国文学批评的 发展分为三期八段。
1943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大纲》由开明书店出版,其叙述上起先秦, 下至清末。
(一)文学界说
3、文学批评完成期。 第一阶段,南宋金元。未建立新的体系。 第二阶段,明代。门户分立,互相攻击,
重在偏胜。 第三阶段,清代。 集大成性。
(一)文学界说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上,“文学”有以 下这些概念:
1、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的文学。 2、狭义的文学——包括诗、小说、戏剧及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4)
在学科建立之初,除各种《史》的编撰外,大量的 专题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学科研究引向深入。 如: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12年的《宋 元戏曲史》;
1913年廖平的《论<诗序>》,陈寅恪的《四声三 问》;
1916年刘师培的《文笔辞笔诗笔考》; 1919年王肇祥的《文笔说》; 1947年逯钦立的《说文笔》。
学科筹建(3)
1934年,北平人文书店出版罗根泽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但仅至六朝而止,其后, 罗根泽又加以增改,于1943年至1945年 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以分册的形式出版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 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 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仅至五代而已。 1957年,重新编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二) 后来续写的第三册两部分,为 罗根泽辞世之后的1961年才出版。
(一)文学界说
2、文学观念复古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唐五代;第二期为北宋。
第一期取消了六朝“文”“笔”之分。他 们以“笔”为“文”,所以,反对骈俪, 看不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 重在内容,主张明道。
北宋的一些道学家,完全重道轻文,主张 文以载道,主张为道而作文,于是不是以 “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一)文学界说
第四,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文学在特定的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乃是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3)
4、20世纪30年代,郭绍虞、罗根泽在北 京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先生在武 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并各有著作 行世。中国学术界一致认为,三人可称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新学科的奠基者。
1936年马鉴先生在香港大学讲授文学批评 史。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美文。 3、折中义的文学——包括诗、小说、戏剧
及传记、书札、游记、史论等散文。
(一)文学界说
新的文学本质及其审美特征论: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乃是克服异
化,使人性暂时获得复归的一种艺术手段。 第二,从价值学的角度看,文学就是人学,
是人的心灵学、性格学,是人的思想情感 与人格精神的艺术表现。 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是苦闷和 欢乐的象征,是人在心灵即内心感情活动 的艺术升华。
中国文学理论 批评史
绪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我们对中国历代学术思想、文 学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学思潮 与文学批评著述的是非得失,重新进行科 学的审视与正确的判断,得出当今文学理 论批评可资借鉴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文 学理论批评领域中自由驰骋,努力培养千 百万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学理论批评 家。这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与本 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3)
就这四部著作而言,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的是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与 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5、除此之外,尚有: 1934年出版的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 1936年朱师维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 1946年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2)
南京地区的一些学者首先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学 批评史》课。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中国文学 史时,开始积累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材料,陈钟 凡先生则在东南大学开设此课。胡小石和陈钟凡是 两江师范学堂的同学,两人在南京一起筹划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建设,经常交换资料与心得,其后陈钟 凡先生将讲义交付中华书局任职的左舜生,并立即 出版。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此课时本来也打 算编撰一种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但仅完成稿 本而未及定稿,其后因时局动荡而被迫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