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税收期中整理

国际税收期中整理

第一章导言判断题一,国际税收分配涉及的课税主体的定义凡有来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所得;或者虽然只有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所得,但却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负有重复交叉纳税义务的跨国自然人或法人,都是国际税收分配涉及的课税主体。

纳税人的国籍并非是识别国际税收分配涉及的课税主体的标志。

国际税收涉及的课税客体:跨国受益、所得和跨国一般财产价值(进出口商品流转额)问答题:一.国际税收的概念和本质1.具备税收的基本特征2.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葛惟熹–国际税收是各国课征税收的国际影响和各国间的税收协调,体现了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以及各国对其管辖权下跨国流动的人员、资本和货物的征税关系。

(朱青)–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地区,由于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纳税人行使税收管辖权而引起的一系列税收活动,它体现了主权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程永昌)国际税收的本质⏹国际税收的本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葛惟熹)⏹国际税收问题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税收现象,其背后隐含着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关系。

这种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是国际税收的本质所在。

(朱青)⏹国际税收活动体现的是涉及主权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程永昌)⏹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主要表现在:1.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涉及对同一对象由哪国征税或各征多少税的税收权益划分问题。

2.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协调关系(1)合作性协调---税收协定(2)非合作性协调---税收的国际竞争二,国际税收的发展趋势1.商品课税领域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国际协调将逐步取代关税的国际协调成为商品课税国际协调的核心内容。

2.所得课税领域⏹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竞争将更为激烈⏹“财政降格” (fiscal degradation)⏹“一降到底” (race to bottom)⏹国际社会的协调3.区域性的国际税收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范围内的税收国际协调。

4.税收征管的国际合作应对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和偷税行为。

三,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独立存在;国家税收受国际税收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

⏹区别:(1)国家税收是以政治权力为依托的强制课征形式,而国际税收是在国家税收的基础上产生的种种税收问题和税收关系;(2)国家税收体现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国际税收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协调关系;(3)国家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税种,而国际税收没有自己单独的税种。

第二章主体与客体问答题一,1.地域管辖权:来源地管辖权,一国要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所得行使征税权2.居民管辖权:一国要对本国税法中规定的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取得的所得行使征税权。

3.属人原则:一国可以对本国的全部公民和居民行使政治权利4.属地原则:在本国区域内的领土和空间行使政治权利属地原则:对于选择地域概念作为一国行使其政治权力的指导思想原则的。

一国政府可以在本国区域内的领土和空间行使政治权力;一国有权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一切所得征税。

属人原则:对于选择人员概念作为一国行使其政治权力的指导思想原则的。

一国可以对本国的全部公民和居民行使政治权力;一国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的一切所得征税二,所得税的立法思想确定跨国所得的两种立法思想净资产增加说△iNA=TI所得源泉说三,跨国收益所得分类跨国受益或所得的四种类型跨国一般经常所得跨国超额所得(标准基期法、标准投资利润率法)跨国资本利得跨国其他受益或所得四,优缺点:(1)标准基期法:即以纳税人在某一标准基期(正常获利年度)所实现的所得作为跨国一般经常性所得,凡超过这一实际所得部分,就为跨国超额所得(2)标准投资利润率法:即由有关国家政府规定一个统一适用于各行各业,或分别适用于不同行业的投资利润率,纳税人获得的超过按该投资利润率计算的那部分利润额就视为超额所得。

⑴“标准基期法”缺点:①由于选择正常获利年度缺乏明确具体的标准,因此跨国纳税人被核定的标准基期,有可能是所得较少的年份,也有可能是所得较多的年份;②跨国纳税人的实际投资额是逐年变化的,而准许扣除的标准基期跨国一般所得却始终固定不变,这也不尽合理。

第三章国际重复征税的发生和扩大问答一,什么是重复征税同一课税权主体或不同课税权主体,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所进行的重复征税。

不同性质的重复征税税制性重复征税(复税制造成的)法律性重复征税(不同征税权力原则造成的)经济性重复征税(同一经济渊源)二,原因和扩大3.3.2 有关国家实行不同种类的税收管辖权,有可能引起国际重复征税3.3.3 有关国家实行不同内涵的税收管辖权,有可能引起国际重复征税3.3.4 一国实行属人管辖权,其他有关国家实行属地管辖权可能引起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复征税的外延扩大⏹有关国家都同时实行两种管辖权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范围的扩大⏹有关国家都同时实行三种管辖权会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国际重复征税的内涵扩大⏹属地管辖权内涵的扩大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范围的扩大。

⏹居民管辖权内涵的扩大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范围的扩大⏹公民管辖权内涵的扩大引起的国际重复征税范围的扩大第四章一,常设机构: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活动的固定场所。

常设机构(permanent establishments)一般类型的确定规则⏹有一个从事营业活动的场所,诸如房屋、场地或机器设备等设施。

⏹这个营业活动场所不是临时的,而是有相对的固定性或永久性,足以表明它是常设的。

⏹常设机构具有实体性、有形性。

应税跨国营业所得的范围:归属原则:一国只对非居民公司通过本国常设机构实际取得的经营所得征税,对其通过本国常设机构以外的途径和方式取得的经营所得不征税。

引力原则:如果一家非居民公司在本国设有常设机构,这时即使它在本国从事的一些经营活动没有通过这个常设机构但只要这些经营活动与这个常设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相同或类似,那么这些没有通过该常设机构取得的经营所得也要被归并到常设机构的总所得中,在当地一并纳税。

二,约束居民(公民)管辖权的规范跨国自然人:(1)法律标准:是以法律规定为衡量依据。

把适用于跨国自然人的居民(公民)概念的内涵,明确为有关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个人。

(2)户籍标准:是以居住状况为衡量依据。

把适用于跨国自然人的居民(公民)概念的内涵,明确为住所或居所所在国的居民个人。

跨国法人:(1)法律标准:把适用于跨国法人的居民(公民)概念的内涵,明确为依照有关国家法律注册设立的法人企业(社团)。

要求各主权国家只限于对按照本国的法律注册设立的法人企业(社团)行使居民(公民)管辖权。

而不论这个法人企业(社团)的管理机构是否设在本国。

但不能扩大到对按照别国的法律注册设立的法人企业(社团)行使居民(公民)管辖权,即使该法人企业的管理机构设在本国。

(2)户籍标准:把适用于跨国法人的居民(公民)概念的内涵,明确为管理机构所在国的法人企业(团体)。

要求各主权国家对跨国法人行使居民(公民)管辖权,只限于管理机构设在本国的法人企业(社团)的范围以内,而不按这个法人企业(社团)是否按本国法律规定注册设立。

但不能扩大到对管理机构设在别国的法人企业(社团)行使居民(公民)管辖权,即使这个法人企业(社团)是按本国法律规定注册设立特殊情况下的跨国自然人和法人:P67(1)同时成为两个国家居民个人的跨国自然人(双重居民个人)顺序选择:住所、重要利益中心、习惯性住所、国籍国、协商(2)同时成为两个国家公民个人的跨国自然人(双重公民个人)协商(3)同时成为两个国家居民企业的跨国法人(双重居民企业)实际有效管理机构(4)被两种标准同时认定为居民(公民)管辖权行使对象的跨国法人(居民公民企业)协商(5)从事国际海运而将管理机构设在船上的跨国法人船舶的母港所在国,船舶经营者的居住所在国另一种答案:(1)跨国自然人⏹法律标准:是以法律规定为衡量依据。

把适用于跨国自然人的居民(公民)概念的内涵,明确为有关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个人。

国籍⏹户籍标准:是以居住状况为衡量依据。

把适用于跨国自然人的居民(公民)概念的内涵,明确为住所或居所所在国的居民个人。

(2)跨国法人法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注册地标准(又称法律标准、公司组建地标准)(美国)⏹户籍标准(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中英日,绝大多数国家三,跨国权益所得(投资所得)跨国权益所得通常包括跨国的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在内。

一般国际惯例:按照毛收入征税;不规定受益人在来源国出场。

发生重复征税时要让来源国先征,居住国后征。

协调各国对跨国权益所得征税的国际规范国际许多税收协定文本中都是采取的由居住国与非居住国双方分享征税权力的方法。

即约束非居住国对这些所得行使地域管辖权征税,其税率应比本国的国内法规定的税率为低,以保证居住国行使居民管辖权也能征得一部分税款。

为了约束非居住国不得扩大对这一类所得行使地域管辖权,有关国际税收条约范本和双边税收协定范本还分别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解释投资所得是指因拥有一定的产权而取得的收益,主要包括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租金所得等。

各种投资所得来源地的判定标准:1.股息»一般是依据股息支付公司的居住地,也就是以股息支付公司的居住国为股息所得的来源国。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5条规定,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条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来源地。

2.利息»一般规则:(1)以借款人的居住地或信贷资金的使用地为标准;(2)以用于支付债务利息的所得之来源地为标准»我国采用前者。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取得的利息,无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条规定,利息所得的来源地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3.特许权使用费»主要判定标准(1)以特许权的使用地为特许权使用费的来源地;(2)以特许权所有者的居住地为特许权使用费的来源地;(3)以特许权使用费支付者的居住地为特许权使用费的来源地。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