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第一节颈椎病一、治疗原则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二、施术部位:颈肩部及受累肢体。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15~20分钟,1~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体位:颈型颈椎病:可取坐位或俯卧位。

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五、操作流程1、拿捏颈项: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2~3分钟。

2、滚颈肩部:用滚法放松颈根、双侧肩部及上背部,以全面放松斜方肌为重点,力量要深入,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分钟即可。

3、拨揉项韧带:用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4、点揉颈项膀胱经:用拇指点揉1~7颈椎棘突旁开1.5~2寸处的膀胱经路线,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

5、点穴:用拇指点按颈肩部重点穴位,包括风池、安眠、完骨、风府、哑门、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肩井穴,时间各30秒。

6、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坐位)。

以右侧为例,医师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于头部左侧,嘱患者颈部前屈300左右,左手向右侧推扳,此时可听到响声。

颈椎侧弯手法同前。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颈部拔伸法,可听到响声(仰卧、坐势均可)。

六、分型施治1、颈型:着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肩井穴。

2、神经根型:拿揉患侧上肢,用多指横拨腋下臂丛神经分支(或极泉下),点按缺盆穴(臂丛神经阻滞)、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最后牵抖患侧上肢2~3次。

3、交感型:着重点按内关、风池、安眠、完骨等腧穴。

4、椎动脉型:推桥弓3~5遍,加点按百会、四神聪、头维、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听宫等穴位。

第二节落枕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施术部位:颈肩项背部,以患侧为主。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局部手法不宜过重。

四、操作流程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3~5分钟。

2、用拿法提拿颈椎旁开1.5寸处的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

3、医者在患侧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然后用拇指指腹点揉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风池、颈根等穴位,每穴约30秒,手法由轻到重。

4、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医者左手持续托起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

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

摇动旋转之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切忌暴力蛮劲,以防发生意外。

5、医者用拇指点按患侧落枕穴,有明显酸胀感时,嘱患者活动颈部。

6、最后以空心拳敲打放松患侧肌肉。

五、注意事项手法宜轻柔,切忌施用强刺激手法,以免加重症状。

第三节前斜角肌损伤综合征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施术部位:颈侧部及上肢,以颈部为主。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颈部手法不宜过重。

四、操作流程1、揉拨推理舒筋法:患者坐位,医者立其背后,用一手扶其头部,另手食、中指或中、无名指插入(中下段)胸锁乳突肌后缘缓揉稳拨斜角肌起始部数十次;再用食指或无名指指腹在锁骨上窝内侧沿斜角肌纤维方向施推理手法数十次。

2、托扶枕颌摇摆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患侧,用一手掌心托住下颌部,另手按扶患侧枕顶部,两手协调动作,缓慢摇动头部(嘱患者颈部放松),待摆动至无阻力时,可迅速加大向患侧摇转幅度,并趁其不备时,将头部向患侧猛摆一次,可闻“咔嗒”声,若无响声出现,亦不必勉强。

手法操作时,嘱其头颈稍向前倾,以防压伤椎动脉。

3、按压腧穴痛点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前方,用一手固定肢体至适宜部位,另手拇指按压患侧天鼎穴或颈臂穴30秒(疼痛严重者压颈臂穴时间延长);中指拨极泉穴1~3次;拇指按揉小海穴30秒,按揉扭伤穴、手三里、内关穴;拇食指捏拿合谷穴数次。

4、揉搓叩抖患肢法:医者用双手掌及多指上下往返揉搓患肢数遍;手掌或空拳拍叩数遍;双手握其前臂远端或手部在轻力牵引下抖动上肢数次;多指捏拿肩井穴及肩部数次。

第四节胸胁屏伤(岔气)一、治疗原则:行气导滞,通络止痛。

二、施术部位:患侧胸胁部及背部。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常用轻手法或中等刺激量,多1次即可治愈。

严重疼痛者,3日后开始做推拿治疗。

四、操作流程1、推摩揉按胸部法:患者健侧卧位或坐位,医者立其后方或侧方,用双手掌由上而下纵推、多指前后分推数次,抚摩胸肋、肩背部疼痛处3~5分钟;用双手掌或多指揉按胸胁间背部疼痛部位3~5分钟;双拇指缓稳地用力按揉患侧棘突旁数遍。

2、挤振叩擦胸部法:医者用双手掌相对用力上下、前后挤压胸胁部3~5遍,再加振颤动作挤压2~3遍;适度用力隔掌空拳或指侧叩击胸胁部数十次;用一手掌上下擦,多指横擦(前后)胸胁部数十次。

3、提臂叩击胸背法:适用于胸背脊柱中断肋椎关节错位。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用一前臂由前向后插入患侧腋下,以前臂之力向上提拉患侧肩部,嘱其深吸气;闭气后,医者用另手掌根用力猛击胸部背侧疼痛部位相应肋间隙的相邻上下两肋骨角处1次,再令其深呼气,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

用拇指按揉背部痛点及其上下2分钟。

4、按揉腧穴痛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立其右侧,用拇指按揉期门、章门、膻中、日月、肺俞穴15~30秒。

第五节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祛瘀,理筋整复,恢复功能。

二、施术部位:患侧颞颌关节部及相关部位。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15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中等刺激为宜,勿擦伤局部皮肤。

四、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五、操作流程1、患者取仰卧位,头偏于一侧,使患侧在上(或取侧卧位),医生坐于其患侧。

为防止局部皮肤损伤,局部可外铺治疗巾。

2、揉捻法:先在颞下颌关节区及冀外肌周围用鱼际肌揉法3~5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环节冀外肌痉挛。

3、推法:用大拇指由下关穴起,沿下颌骨前缘,自上而下推按3次~5次。

4、点穴:以指代针点按上关、下关、翳风、颊车、角孙、听宫、阿是穴等穴,以通经活络。

5、指揉耳门、下关穴时,嘱患者作主动张口、闭口运动,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小,使指揉的功力深透到深层组织,约5~10分钟。

6、活动颞颌关节法:医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于两侧颊车穴部,双手多指握住下颌骨的前后缘,协同用力(嘱患者配合)做上下、左右及顺逆时针方向活动颞颌关节各数次。

7、如颞颌关节错缝,则下颌骨向健侧偏斜。

牙齿咬合关系异常者,医者用一手大鱼际置于患侧颞部及下颌小头,另一手掌放于健侧下颌部,嘱患者做张口、闭口动作,医者双手相对用力挤按,即可将向健侧偏斜的下颌矫正,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

8、最后局部可辅以擦法或热敷法,拿合谷穴、肩井穴结束治疗。

第六节肩关节周围炎一、治疗原则:早期以疏通筋络,祛瘀止痛,加强肌筋功能为主,晚期以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为主。

二、施术部位:患侧肩关节周围、肩胛部及上臂。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每日一次,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异。

四、操作流程1、松解放松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拖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

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2.点穴舒筋法:依序以指代针点按肩井、天鼎、缺盆、云门、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合谷等穴;然后在肩前(肱二头肌长短头)、肩外(三角肌)、肩后(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各痛点处施以揉按拨络及捋顺手法,用单手中间三手指由肩胛骨脊柱缘插入肩胛骨前方拨理肩胛下肌数遍,以剥离肩部粘连,松解肩部肌肉。

3.拔伸滚摇,托肘回旋:医者以一手握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手腕,提起患肢,缓缓拔伸,轻轻内外摄摇,再将患肢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循环交替摇动,先低后高,开始作6次~7次。

后视病情逐步增加,然后一手握腕,一手托肘部,将上臂内外交替旋转4次~5次。

4.外展抬举,屈肘搭肩:医者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托其肘部,将上臂外展,用力抬高,然后缓缓下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如此重复数次,接着一手托其肘部,一手握其腕部,嘱患者尽力屈肘搭肩,手掌摸到健侧肩部为度,医者用手在患肩稍加按压。

5.肩后拉手,牵拉抖动:医者一手握拿患肩手腕,并将患侧手臂置于同侧背后,另一手按压肩部,并稍加向上牵拉之力,接着将其患肩外展,然后医者双手握腕部,略往上抬,作牵拉抖动5次~10次。

6、旋转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手腕,一手扶持肩关节,以肩为中心,做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几十圈。

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7、临床上可根据肩关节不同方向的运动障碍情况,选择推肩拉肘内收法、前屈后伸捏筋法、扣肩揉搓扛动法、下拉上提牵伸法、扣肩托臂后伸法、后伸摸棘动肩法、环转活动肩部法以被动运动肩关节。

8、叩搓牵抖上肢法:医者用双手空拳相对适度用力上下往返叩击上肢数遍;双手掌相对用力揉搓上肢数遍;用双手握上肢腕部在轻力牵引下抖动上肢数遍;最后拇、食二指捏拿肩井穴,多指捏拿肩部数次。

第七节急性腰扭伤一、体位:俯卧位二、操作流程1、滚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松。

医者站于一侧,用滚、揉等轻柔手法在局部施术3~5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点拨镇痛法:医者用拇指点压、弹拨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点压L2~L5棘突旁夹脊穴、膀胱经1线、膀胱经2线、委中及阿是穴。

伴臀肌紧张疼痛的加环跳、秩边,在点压穴位时应加以按揉或弹拨,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

可调和气血,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理筋整复法: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用腰部斜扳法。

此法可调整后关节紊乱,使错位的关节复位,嵌顿的滑膜回纳。

4、推拿揉擦法:以双手十指指腹提拿患者腰椎两侧肌肉,最后以揉捏法自上而下施术。

第八节慢性腰肌劳损一、治疗原则:温通经络,活血散瘀,剥离粘连,舒筋止痛。

二、施术部位:以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左右,以中等刺激量为宜。

四、操作流程1、推揉滚挤腰部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双手掌交叉放于脊柱及其两侧,上下纵行分推5~7遍。

继之,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由上而下揉、掌指关节滚、两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遍(挤压用力方向应向脊柱中线)。

2、推按分拨痛点法: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拨骶棘肌数遍,用拇指重点推按分拨硬结及痛点,每个点2分钟左右。

3、捏拿脊柱两侧法:用多指纵向捏拿脊柱及其两侧腰肌数遍。

4、叠掌摇摆推按法:以双手掌重叠放于腰4、5脊柱两侧,用力左右摇摆,并上下推按2~3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