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测试[1]
价类(1≤数量≤99),以及两个
无效等价类(数量<1,数量>99)。
14
等价类划分的原则(续)
(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的 个数(例如“汽车可登记一至六 名车主”),那么就应确定一个 有效等价类(1≤车主个数≤6) 和两个无效等价类(没有车主, 或车主多于六个)。
15
等价类划分的原则(续)
(3)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一个输 入值的集合,而且有理由认为程 序会对每个值进行不同处理(例 如,“交通工具的类型必须是公 共汽车、卡车、出租车、火车或 摩托车”),那么就应为每个输 入值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 无效等价类(例如“拖车”)。
39
因果图法的基本步骤
Step1:分析系统设计说明书,确定哪些 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并给每个原因和 结果分配唯一的标识符。 Step2:分析系统设计说明书,找出因果 之间的关系,根据因果图基本符号和因 果图约束画出因果图。 Step3:把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 Step4:把判定表中每一列表示的情况写 成测试用例。
2
系统测试的原则
系统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运 行系统的过程; 好的测试用例在于它能发现至
今未发现的错误;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
现的错误的测试。
3
系统测试的内容
系统测试的内容包括: (1)数据处理正确性测试 (2)功能完整性测试 (3)系统性能测试
4
(1)数据处理正确性测试
检查输入和相应的输出数据的正确性: 明确输入的数据是否正确地存入数据 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正确输出;
a c
46
3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Step3: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此例共有3个输入条件,故组合情 况为23=8,即8列。
47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Step3: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1 原因 1 1 2 1 3 1 4 1 5 0 6 0 7 0 8 0
结果
2 3 4 b a c
1 1
C1
∨
E1
C2
或
因C1:输入年龄大于50小于70 。 因C2:输入年龄大于30小于40。 果E1:程序提示“填写正确”。
或,即对于因C1和因C2,其中任意 一个因为1,必然导致果E1。
31
因果图中的因果关系例(续)
C1
∧
E1
C2
与
因C1:输入年龄小于150 。 因C2:输入年龄大于0。 果E1:程序提示“填写正确”。
16
等价类划分的原则(续)
(4)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必须 是……”的情况(例如“标识符的 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母”),那 么就应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首 字符是字母)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首字符不是字母)。
17
b. 边界值分析
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 划分方法的补充。
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 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 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
黑盒测试法是穷举输入测试,不 仅要测试所有合法的输入,而且还要 测试所有不合法但是可能的输入。 黑盒测试方法主要包括: a. 等价类划分法 b. 边界值分析 c. 因果图法 d. 错误推测法
11
a. 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或等价区间是指测试相同目标 或者暴露相同软件缺陷的一组测试案例。
等价类方法是把程序的输入域划分成 若干部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代 表性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黑盒测试法(续)
在进行黑盒测试时,把程序看作 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完全不考虑 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 测试人员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 程序功能是否按照系统设计说明书 的规定正常使用; 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 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程序是否保持外部信息的完整性。
10
(1)黑盒测试法(续)
(3)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的每个 输出条件,使用前面的原则1。
22
边界值分析方法原则(续)
(4)据系统设计说明书的每个输 出条件,应用前面的原则2。
23
边界值分析方法原则(续)
(5)如果系统设计说明书给出的 输入域或输出域是有序集合则应 选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
个元素作为测试用例。
24
c. 因果图法
7.3 系统测试
(一)系统测试的原则与内容
(二)系统测试方法
(三)系统测试过程 (四)系统测试的注意事项
1
(一)系统测试的原则与内容
系统测试工作应由独立于系 统开发方的人员组成测试小组独 立进行,必要时可请用户参加。 系统测试前应充分讨论并确 定测试内容,准备测试数据。 系统测试完成后应给出书面、 客观的系统测试报告。
Step2:画出因果图 注:添加中间节点4,作为导出结 果的进一步原因,以简化因果图导 出的判定表。 原因1、2不能同时发生,所以对 其施加异约束E。
45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Step2:画出因果图 1
E ∨
b
4
∧
2
3、4同时成立会导致a情况 4不会导致b情况“教师请输入T,学生请输入S ” 3不会导致c情况“请正确输入编号” 4代表输入首字母是T或S 输入首字母不可能既是T又是S “此用户名合法,请继续输入密码”
满足上述条件的为合法用户名, 给出用户提示:“此用户名合法,请 继续输入密码”。如果第一个字符不 正确,则给出错误信息“教师请输入 T,学生请输入S”;如果第二个字符 不是数字,则给出错误信息“请正确 输入编号”。
42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Step1:确定原因和结果 原因: 1——第一个字符是T
用户界面的友好性
对错误的检测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7
(二)系统测试方法
系统测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从测试是否针对系统的内部结构的 角度看,可以分为 (1)黑盒测试法(功能测试) (2)白盒测试法(结构测试) 从开发人员是否控制测试环境的角 度划分,分为 (3)α测试和β测试
8
(1)黑盒测试法
黑盒测试法也称为功能测 试法,它是在已知产品所应具 有的功能基础上,通过测试来 检测每个功能是否正常。 黑盒测试法不考虑程序内 部逻辑结构,针对系统功能和 系统界面进行测试。
如果一个类中的一个例子发现了错误, 这一等价类中的其他例子也会出现同样的 错误。
12
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指的是符合系统 设计说明书的有效输入;
无效等价类指的是其它任何 可能的无效输入(即不正确的输 入值)。
设计测试用例时,要同时考 虑这两种等价类。
13
等价类划分的原则
(1)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一个取 值范围(例如“数量可以是1到 99”),那么就应确定一个有效等
范围边界的值(0.999或者99.001)
作为测试输入数据。
20
边界值分析方法原则(续)
(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个 数(例如“汽车可登记一至六名 车主”),则用最大个数(六名 车主)、最小个数(一名车主)、 比最小个数少一(无车主)、比 最大个数多一(七名车主)的数 作为测试数据。
21
边界值分析方法原则(续)
34
因果图中的输入条件约束例(续)
a I
或
b
因a:输入年龄小于50 。 因b:输入年龄大于40。 I约束(或): a、b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1, 即a、b不能同时为0。
35
因果图中的输入条件约束例(续)
a O
唯一
b
因a:输入年龄小于或等于50 。 因b:输入年龄大于50。 O约束(唯一): a和b必须有一个, 且仅有一个为1。
2——第一个字符是S
3——第二个字符是一个数字
43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Step1:确定原因和结果 结果: a——给出用户提示:“此用户名 合法,请继续输入密码” b——给出错误信息“教师请输入 T,学生请输入S” c——给出错误信息“请正确输入 编号”
44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与,即对于因C1和因C2,两者必须 同时为1,才能导致果E1。
32
因果图中的输入条件约束
因果图中的输入条件约束共有四种: (1)E约束(异) (2)I约束(或) (3)O约束(唯一) (4)R约束(要求)
33
因果图中的输入条件约束例
a E
异
b
因a:输入年龄大于50 。 因b:输入年龄小于40。 E约束(异) : a和b中至多有一个可能为1, 即a和b不能同时为1。
51
错误推测法的基本思想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容易发 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设计 测试用例。
例如,测试同一产品的升级版 本,就可以借鉴前面版本中的用例 集,把前面版本中曾经发现的错误 引入新版本的测试用例集。
52
通过因果图生成判定表
再通过判定表生成测试用例
26
因果图中的因果关系
因果图中的因果关系共有四种: (1)恒等 (2)非 (3)或 (4)与
27
因果图中的因果关系例
有如下程序,要求填入的年龄大于0、小 于或等于150,程序返回提示:“填写正 确”,否则返回提示:“输入错误”。
请输入您的年龄
提交
49
例7-1 因果图方法例(续)
Step4:把判定表写成测试用例。
1 2 3 4 b a c 1 1 1 1 2 1 1 0 3 1 0 1 1 0 1 0 4 1 0 0 1 0 0 1 5 0 1 1 1 0 1 0 6 0 1 0 1 0 0 1 7 0 0 1 0 1 0 0 8 0 0 0 0 1 0 1
数据间的计算关系是否正确;
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口径与需求一致; 不出现汉字字符或其它字符乱码等。
5
(2)功能完整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