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
校对:
标准检查:
审定:
批准:
受控标识:
镀铬技术条件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2 GB/T 4955-2019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
2.3 GB/T 4956-2019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
2.4 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
2.5 GB/T 6461-2019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
2.6 GB/T 10125-2019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2.7 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
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
3.1 电镀件外观类别
A类
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
包括:方向把管、后货架、保险杠、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装饰件、减震器、刹把等零部件主视面。
B类
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
包括:标牌、平叉护板装饰件等零部件。
C类
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
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
3.2.1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
表1
3.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
3.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
3.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3.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
3.1.3
焊穿、焊接熔渣、氧化皮等。
3.1.4 电镀前要进行机械抛光的零部件,
应无擦花、划伤、碰凹等缺陷,不带磁性。
3.2 塑料零件电镀前的要求
3.2.1
电镀。
3.2.2 零件表面应平整、光滑,颜色均匀一致。
不允许有收缩痕迹、气泡、气丝、裂纹。
3.2.3 在清除零件浇口飞皮时,不允许有明显的修锉痕迹和划伤痕迹遗留在主视面上。
4. 零件电镀后的质量要求
4.1 零件电镀后的质量要求在符合第6章规定的试验方法条件下进行检测。
4.2 镀层耐腐蚀性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
表2
注:表中耐腐蚀性级别为GB/T 6461的保护等级级别,外观等级省略。
4.3 电镀外观要求及检验基准见表3。
表3
4.4.1 金属零件的镀层结合强度
镀层与镀层之间,镀层与基体金属之间应结合牢固,各层之间不得有起皮、起泡、龟裂等现象。
4.4.2 塑料零件的镀层结合强度
进行高低温循环试验后,镀层不允许出现目视可见的缺陷。
如起泡、起皮、裂纹或脱落等。
5. 零件电镀后的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5.1 抽样
按各公司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5.2 外观质量
在300LX光照下(或自然光下),距离0.5m,目视镀层表面检查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结合强度
5.3.1在外观合格的零件中抽样,选取下列方法1~2种进行结合强度检查。
5.3.2金属零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
5.3.2.1 划线、划格法
用一刃口磨成30°锐角的硬质钢划刀,划两条相距为2mm的平行线或1mm2的正方形格子。
划线时,应施以足够的,使划刀一次就能划破覆盖层达到基体金属。
观察划线之间的覆盖层是否有任何部分脱离基体金属。
如果有,则结合强度不合格,加倍抽取复检,复检后仍有一件不合格,则该批不合格。
本方法适用于薄镀层。
5.3.2.2 锉刀法
根据GB/T 5270-1985中规定的锉刀试验方法进行:用一粗齿扁锉(只有一排齿)锉其断面。
锉动方向是从基体金属到覆盖层,锉刀与覆盖层表面约为45°。
试验中覆盖层不出现剥离现象为合格。
本方法只适用于较厚的和较硬的镀层。
5.3.2.3 热震试验
利用覆盖层和基体金属之间膨胀系数不同,将镀件先加热,然后骤冷的方法来检验镀层的结合强度。
5.3.2.4 钢镀铬件的热震试验
将试件放入设备中加热到300°C±10°C后,把试件放入室温水中骤冷,不出现起泡、片状剥落等与基体分离的现象为合格。
铝及铝合金镀铬零件的热震试验
将试件放入设备中加热到220°C±10°C后,把试件放入室温水中骤冷,不出现起泡、片状剥落等与基体分离的现象为合格。
5.3.3 塑料电镀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
5.3.3.1塑料电镀件通过冷热循环试验,来评价镀层的结合强度。
塑料电镀件经过二个冷热循环试验后表面不出现起泡、起皱、裂纹或脱落等现象为合格。
5.3.3.2 冷热循环试验条件:
a. 在温度为-20℃±2℃的低温箱内放置1h;
b. 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1h;
c. 在温度为75℃±2℃的干燥箱内放置1h;
d. 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1h。
6.4 镀层厚度
5.4.1用测厚仪测厚
按GB/T 4956-2019的规定进行测量,符合表1规定为合格。
镀层厚度测量的部位应选择在零部件主视面上,在每一测量面积内取3~5个读数计算出镀层厚度平均值,但最小厚度不能比规定镀层厚度小5μm。
5.4.2电解测厚
按GB/T 4955-2019的要求和方法进行。
从镀层厚度、镀层间电位变化曲线判定镀层属几镍铬、厚度。
镀层厚度测量的部位应选择在零部件主视面上相对中间的任意点。
5.5孔隙率
5.5.1在外观、结合强度、厚度合格的批中,抽取产品作孔隙率检测,不合格加倍复复检仍有一件不合格,则该批不合格。
5.5.2 贴滤纸法
5.5.2.1检验溶液
贴滤纸法使用的检验溶液成分见表4。
表4
将浸透检验溶液的滤纸,紧贴在受检零件主视表面上,滤纸(滤纸面积原则上在10cm2以上,如零件小,可缩小面积)与镀层表面不应有气泡。
同时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使滤纸保持湿润,在滤纸贴至10分钟后,揭下印有孔隙斑点的滤纸,计算蓝色斑点数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计算斑点时:
a. 斑点直径<1mm,一点作一点算;
b. 斑点直径≥1mm<3mm,一点作三点算;
c. 斑点直径≥3mm<5mm,一点作五点算。
d. 孔隙率(点/cm2)=总斑点数 / 试验滤纸面积(cm2)
5.6耐腐蚀性能试验
5.6.1 在外观和镀层结合强度检测都合格的零部件中抽样作盐雾试验。
三个月内覆盖所有品种及相应供货方。
5.6.2 按 GB/T 10125-2019 中的规定进行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CASS)。
5.6.3 按GB/T 6461-2019中的规定进行判定,应符合表2的规定。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外观等级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