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课后作业6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含纤维素最高的是( )A.棉花B.亚麻C.秸秆D.木材【解析】棉花是自然界中含纤维素最高的生物。
【答案】 A2.(2013·贵阳高二期末)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 )A.C1酶 B. C x酶C.葡萄糖苷酶D.包括A、B、C【解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主要包括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先在C1酶和C x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纤维二糖,然后再在葡萄糖苷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 D3.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可以使用刚果红对其染色,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常用染色法,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结果是( )A.均会出现透明圈B.方法一出现透明圈,方法二不出现透明圈C.均不会出现透明圈D.方法一不出现透明圈,方法二出现透明圈【解析】在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两种刚果红染色法都会使培养基上出现透明圈。
【答案】 A4.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A.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大量菌体B.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C.用液体培养基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D.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解析】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大目的菌株的浓度,因此选择液体培养基可以将目的培养物进行“富集”。
【答案】 A5.(2012·扬州高二检测)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分解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B.许多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为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所以只进行无氧呼吸,为厌氧型生物C.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越有利D.生长因子通常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而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往往不足【解析】纤维素分解菌利用的碳源是纤维素,而硝化细菌的碳源是CO2,A项错误;某些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它们的细胞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可以进行有氧呼吸,B项错误;配制培养基时要考虑培养物对渗透压的耐受能力,C项错误。
【答案】 D6.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①稀释倒平板法②涂布平板法③单细胞挑取法④选择培养分离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解析】获得纤维素分解菌,需从取样的土壤中选择培养分离出样品,再经梯度稀释用涂布平板法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经筛选获得目的菌,再用单细胞挑取法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最终获得纯菌种。
【答案】 B7.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中,先进行选择培养,再进行刚果红染色法分离。
先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A.浓缩目标菌种B.除去杂菌,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纯菌种C.杀灭不需要的微生物D.在微生物的菌落上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种【解析】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目标菌种的作用,但是不能得到单一菌种。
该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不能杀灭微生物。
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培养液中繁殖,不能获得目标菌落。
【答案】 A8.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 )A.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解析】通过鉴别培养基上形成的透明圈的菌落只是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的初步筛选,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并且进行纤维素酶的测定,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答案】 B9.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物质配制而成,这些物质是( )A.指示剂或化学药品B.青霉素或琼脂C.高浓度的食盐D.维生素或指示剂【解析】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用于微生物的鉴别。
【答案】 A10.纤维素酶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认为在下列哪种生物体中提取纤维素酶比较合理( )A.发酵酵母B.在腐木上生长的霉菌C.高等植物D.白蚁体内的鞭毛虫【解析】动物、植物、酵母菌均不能产生纤维素酶,腐木上的霉菌能分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2013·东北三市检测)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________型。
(填“需氧”或“厌氧”)(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
(两空均填“增加”或“减少”)(4)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防止_______。
(5)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________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在前一种方法接种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工具在操作时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__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造成________________。
(7)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4、________、10-6稀释液进行涂布平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
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培养基制备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化合物A,因为除了化合物A,没有其他的氮源和碳源。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振荡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加。
如此操作,可以补充营养物质。
(4)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
(5)接种用到的方法一般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前一种方法接种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和接种环,这种工具在操作时采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7)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一组空白对照实验来证明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答案】(1)目的菌选择(2)化合物A 需氧(3)减少增加(4)外来杂菌入侵(5)平板划线法接种针(环) 灼烧灭菌(6)灭菌环境污染(7)10-5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12.蓝色牛仔裤常选用质地较粗的棉布料,为了美观和穿着舒适,以往采用“石洗”法,把成捆的布料和浮石放在机器中翻滚,使它变得柔软。
现在改用“生物石洗”法,用含有纤维素酶和蓝靛染料的溶液水洗布料,当达到一定柔软度时,冲洗掉纤维素酶。
(1)自然界中纤维素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
它是________的基本组成成分。
纤维素酶能使布料柔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为了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进行了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提示: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在含有刚果红和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形成有透明圈的菌落。
材料用具:采集的土样,研钵,配制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琼脂,纤维素粉,刚果红溶液,培养箱,无菌水。
实验步骤:①利用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琼脂及____________________配制固体培养基,灭菌。
②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中研碎后________,制成土壤匀浆。
③利用无菌操作方法把土壤匀浆________到培养基上,放在培养箱内培养一段时间。
④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素分解菌时,要从____________挑取材料制成临时装片。
(3)在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对纤维素分解菌数目进行统计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________,应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变(至少答两项)。
【解析】纤维素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根本来源仍然是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经进一步转化产生的,它是构成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可被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是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的,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上就会出现透明圈,这样就可鉴别出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1)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转化而来植物细胞壁纤维素酶水解棉布中的一些纤维素(2)①纤维素粉和刚果红溶液②加入无菌水③接种④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3)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4)温度纤维素的量与纤维素酶的浓度、反应时间、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