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秋犯罪学(本科)形成性考核测评答案

13秋犯罪学(本科)形成性考核测评答案

13秋犯罪学(本科)形成性考核测评答案任务1一、针对目前网络诈骗犯罪频发现象,试述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答:网络犯罪原因:一、计算机系统自身的脆弱性造成了适合犯罪的独特环境。

二、计算机犯罪的低成本,高收益为犯罪提供了强大的助动力。

三、计算机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为实现犯罪扫清障碍。

四、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评定的混乱是滋生犯罪的天然土壤。

五、计算机犯罪立法的滞后为犯罪分子打消了后顾之忧。

六、国际社会的合作不力使计算机犯罪分子更容易逃脱制裁。

防治网络犯罪的对策:一、提高计算机安全意识,加强技术防范。

二、加强人事管理制度,重视安全监察工作。

三、构建网络伦理,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四、加强计算机犯罪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五、组建反计算机犯罪机构,加强执法力量建设。

六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构筑多边网络安全体系。

二、试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答: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日趋暴力化的特点(二)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三)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四)从作案主体看,呈现出农村籍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和农村流入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突出的特点(五)青少年人犯罪屡教不改,具有反复性特点、(六)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特点三、我国重新犯罪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对策?答:我国重新犯罪的特点:1、从年龄的分布来看,青少年重新犯罪现象严重2、从职业状况来看,无业人员和务农者居多3、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型和暴力型犯罪占主体4、从犯罪形式来看,重新犯罪的团伙化突出,犯罪性质黑社会化5、从社会危害程度来看,重新犯罪大案要案和恶性犯罪突出6、从犯罪主观恶性来看,重新犯罪者反社会意识增强,主观恶习深7、从犯罪周期来看,重新犯罪短周期化明显对策:1、吸收借鉴国际上防治重新犯罪的思想制度经验2,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方针,贯彻宽严相济形事政策,防治重新犯罪。

3、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尝试恢复性司法,防治重新犯罪。

4、推进监狱改革,提高矫正质量,防治重新犯罪。

5、落实刑满释放、解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防治重新犯罪。

6、加强社会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口管理,防治重新犯罪。

7、发挥家庭的亲情教育和引导作用,防治重新犯罪。

8、犯罪者个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我防治重新犯罪。

四、试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犯罪的特点。

答:近年来我国犯罪不仅数量发生巨变,而且质量日益严重。

特点有:(1)一度绝迹的犯罪死灰复燃,且来势凶猛。

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赌博、绑架、毒品犯罪,甚至涉黑、邪教组织犯罪等案件大量出现。

犯罪朝组织化、集团化、武装化的方向发展。

(2)案件性质日趋严重,暴力犯罪日益增多。

(3)经济犯罪突出,日益严重,其中尤以盗窃罪和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居多(4)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

(5)有组织犯罪发展迅速,(6)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具贪利性、疯狂性、团伙性、反复性特点。

(7)跨国跨境犯罪大量出现。

(8)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

五、是如何理解犯罪预测概念的?犯罪预测有何意义?犯罪预测,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再从过去到现在和从现在到将来的发展趋势中,对犯罪事件和犯罪进程作出的预测。

重要性:1,犯罪预测是加强犯罪预防工作的需要。

2,使整个社会治安工作由经验型转变到科学型的需要。

3,可以为完善刑事提供依据。

任务2一、何理解犯罪学的概念答:学是融合各种有关学科的知识,表述犯罪现象,揭示犯罪原因,寻求治理、预防犯罪之对策的刑事事实科学。

犯罪学包括:中国犯罪学、外国犯罪学、比较犯罪学、沿革犯罪学、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生物学、被害人学等。

刑法学、监狱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探学等,是犯罪学的相关学科,它们共同构成刑事科学。

(一)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

(二)犯罪学的研究尤其需要融合各种有关学科的知识。

(三)犯罪学是一门刑事事实科学。

(四)犯罪学也包括中国犯罪学、外国犯罪学、比较犯罪学、沿革犯罪学。

(五)犯罪学也包括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生物学、被害人学等分支学科。

(六)刑法学、监狱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探学等,是犯罪学的相关学科。

二、如何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答:(一)积极探索因民事纠纷激化形成的刑事案件的处理办法,尽可能依法减少刑事处罚数量。

(二)积极探索扩大轻微刑事案件的自诉范围,建立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的和解、调解制度,节省司法资源,解决社会矛盾,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政治和社会效果。

(三)认真研究依法正确适用缓刑、减刑关押数量,避免交叉感染,促进罪犯改造,做好劳教工作,提高教育挽救质量,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

(五)应将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推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和谐。

(六)严格贯彻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三、何理解青少年犯罪概念?1,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

2,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学者目前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

学理解释必须以法律规定尤其是刑事法律的规定作为解释基础,而不能脱离法律规定而任意加以解释。

3,我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其中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称为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

所以,青少年犯罪中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周岁不满26周岁)的犯罪,也包括少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

按照《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4,由于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不是为了定罪量刑,所以,它并不完全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

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又不局限于《刑法》,它从年龄上说可以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从行为内容上说,既有犯罪行为,又有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犯罪学研究的青少年犯罪范围比刑法学关于犯罪定义所界定的范围,无论从年龄上看,或者从行为上看,都要宽泛得多。

5,犯罪学研究的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表述为:已满6周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

把青少年的年龄定为已满6岁至25岁,第一,为适应犯罪向低龄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查,青少年犯罪初次有劣迹年龄为6岁,第二,从预防青少年犯罪角度看,将青少年的年龄下限定为6岁,体现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抓早,抓小的共识。

第三,以6岁作为研究起点,是因为6岁孩子一般开始上小学,第四,将青少年年龄定为6岁至25岁可以保持研究的连续性。

25岁以下的青少年,基本上还处于不同程度的“不成熟”状态,男性到25岁,女性到23岁,发育才完全停止。

6,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则是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是指14岁至25周岁。

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任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未满14岁的人即使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第17条第3款还明文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根据上述规定,狭义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已满14岁未满26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四、我国财产犯罪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对财产犯罪采取哪些对策?答:财产犯罪的特点1、犯罪主体特点青少年、流动人口、社会闲散人员2、犯罪类型特点大案要案日益突出,犯罪金额越来越大。

窃车犯罪猖獗。

街头两抢频发3、犯罪行为特点公开化暴力化智能化4、犯罪时空特点季节昼夜变化地区城乡差异,5,被害主体特点有财可取有空可钻防治财产犯罪的对策1、开展被害调查2、严厉打击犯罪3、完善社会政策4、加强文化道德建设5、做好重点潜在犯罪人群的管理6、加强被害预防工作7、有针对性地矫治犯罪人五、么是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谈谈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答:所谓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是指支配和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涉及到许多方面,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主要有人生观、心理失衡、个体需要、价格障碍、个性特征等方面。

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个体心理失衡是指社会中的某些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与其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当前我国犯罪状况严重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失衡极易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抵触情绪。

一般而言,心理失衡并不一定导致犯罪,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缓解和释放,如自我控制、自我攻击等,但达到严重程度的个体心理失衡却极易导致一些人犯罪意识和动机的产生,促使他们去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

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

任务3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你认为应包涵哪些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任务工作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范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综合治理摆上主要议程,建立综合治理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工作。

2,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局面。

3,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群防群治形成网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有以下六个方面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二试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答:近年来我国犯罪不仅数量发生巨变,而且质量日益严重。

特点有:(1)一度绝迹的犯罪死灰复燃,且来势凶猛。

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赌博、绑架、毒品犯罪,甚至涉黑、邪教组织犯罪等案件大量出现。

犯罪朝组织化、集团化、武装化的方向发展。

(2)案件性质日趋严重,暴力犯罪日益增多。

(3)经济犯罪突出,日益严重,其中尤以盗窃罪和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居多(4)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