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摘要:自我国9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积极地财政政策。

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如何?为什么要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实行?这将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采用结合实际经济情况的分析方法,论证了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得出了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积极地、财政政策、继续。

正文一.背景(积极财政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经济变得愈发的不稳定,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频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

处于世界之中开放中的中国,自然屡屡受其影响。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

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实则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贫富差距过大:联合国公布的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0.5,早已超过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2.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据仍然很大。

虽然2011年上半年17省GDP增速超10%,中西部增速超过东部。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城乡差距大:2011《农村经济绿皮书》写明: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达3.23比1。

4.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空间巨大,可待进一步挖掘。

以上,由于国内外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我国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今,一直采用了积极地财政政策。

而当今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全球经济还未在阵痛中好起来,“冰岛破产”、欧债危机、到现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世界各国无不都在刺激经济,以防经济的“二次探底”。

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以往我国是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口数十亿的大国光靠出口发展是不行的。

还得靠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就得靠财政。

而缩小一系列差距,解决一系列矛盾最快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通过财政。

所以说:要刺激经济、缩小差距、解决矛盾,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二.关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我们再来看看以往政府在实行积极财政时候的成效,以找出需要继续发扬的,和不足的地方。

前几年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1.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

为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3年的877元。

1998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和使用资金2620亿元,提高了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乱收费、乱摊派的治理整顿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分配秩序,陆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2. 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需求。

近年来,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我国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起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时,按40%的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为了鼓励出口,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中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15%;从1999年起对居民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取得税收收入1000多亿元。

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拉动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5万亿元。

从1998年到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3.9%上升到16.1%,增长了2.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拉动率从4.16%上升到8.6%,增长了4.44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从7.8%上升到8.0%,增长了0.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贡献率从1.5%上升到2.0%,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

4. 进一步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

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同时,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1999年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

200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达800多亿元,2001年超过1000多亿元,2002年为4025亿元,占当年中央本级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33.7%,200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为8687亿元,转移支付增幅超过了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针对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项目。

此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09年GDP完成保8的目标,自此以后,中国经济又回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对于这4万亿投资,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对经济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

我国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投资促进型+出口拉动型”的互动机制,总供给是以出口为导向,但是当外部需求萎缩时,消化过剩总供给的压力就转到了内部需求上来。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刺激国内需求的相关政策措施,因此,短期环节危机的有效方式必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来扩大总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规模的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也将不利于国内居民消费的刺激和拉动。

2.政府债务筹资,也需要支付成本。

.1.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增发2000亿元国债;2.银行发放部分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特种贷款用于特定项目建设;3.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部分企业债券。

就政府债务而言,其成本就是债务利息。

一般来讲,债务筹资成本是与政府的信誉成反比。

但是,即使信誉再高的政府也不能做到一味地以低利率在国内外无限量地借款。

在一般情况下,债台高筑的政府信誉级别与其债务规模成反方向变动,而政府的债务风险却又随债务规模的扩大、信誉级别的下降而增加,如俄罗斯财政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在于此。

3.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中央刺激资金而仓促制定的,不仅在可行性上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会为地方和全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埋下潜在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会使中央审批给地方的投资项目有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缺乏考察的基础上而仓促制定的投资计划会使投资项目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受到质疑。

最后,各地方为了完成“保8”的任务,开足马力不管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只顾GDP的增长,势必给我国带来长期的隐患。

综上,我们在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的同时,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做法,努力避免消极的方面。

三.关于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行性分析判定是否应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综合考虑五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三是国内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机制是否形成;四是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五是国际形势的影响。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我国还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 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成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造成的,主要靠货币政策对其调控。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创造的外汇过多(2010年为2.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7%),造成对人民币的需求过多,致使大量的本币被迫的投放到了市场上,造成流通中的货币绝对量过多。

同时造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这一奇怪的现象。

其次的部分原因是一些农产品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确实减产(2010年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小麦、玉米和大米)48.6万吨,同比增长1.5倍。

),而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国内外游资的炒作。

最后,居民看涨的预期,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导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量过多。

三个原因共同造成了物价全面,持续,有差别的上涨。

解决通货膨胀,终究要靠货币政策来控制。

如果双紧的话,很可能导致经济的萧条。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11月CPI同比涨幅创下4.2%的13个月新低,环比亦下降0.2%,表明通胀猛虎已被驯服。

2.与货币政策的搭配2012年我们面临的货币环境将缓慢改善,然而这并不能抵御经济的明显下滑,因为货币转向对于经济的刺激效应具有较长时间的滞后性。

因此,政府得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防止经济下滑过快,政府采取更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加强。

3.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需求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方面,消费需求增长的后劲不足。

特别是今年以来,消费增长势头明显疲软,上半年,我国GDP实现7.8%的增长率,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21.5%和14.1%,而占消费较大比例的消费品零售额,今年1—7月仅增长了8.6%,增幅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同期降低1.4和1.6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位,有关资料显示,到今年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

尽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在目前居民对社会经济预期并未实现根本好转、农民收增长缓慢、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立即取消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则很难保持继续增长。

应当看到,这几年我们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投资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

其中,国债投资一直是社会投资的主体,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仍有待。

据统计,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为1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55%,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分别为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45%。

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仍然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24.4%,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

国有投资今年投资增速上升的主要,而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不力,致使货币传导机制近期内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但国有经济没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能力和动力,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也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