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复习答案

中医儿科复习答案

中医儿科复习提要总论1、钱乙对儿科的贡献著作:《小儿药证直诀》创新:儿科五脏辩证体系(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小儿生理病理概述: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方剂:异功散、泻白散、异赤散、七味白术散2、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纯阳——是对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

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是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稚阴稚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

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脾、肾三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致;另一方面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

故而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传变迅速——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也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

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实证相兼之证。

如小儿不慎感受外泄=邪而患感冒,可以迅速发展成为肺炎喘咳,皆属实证;若此时邪热炽盛,正气不支,可以产生正虚邪陷、心阳虚衰的虚证,或夹有气滞血瘀的虚实夹杂证。

又如小儿泄泻,起病多由乳食不节或湿热邪气所致,可见腹痛腹胀、发热吐泻、舌苔厚腻等,属实热之证;若失治误治,或邪毒枭张,正不敌邪,则易迅速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之变证。

3.四诊重点是儿科特色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

对于3岁以下小儿常用。

正常小儿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

望舌苔在脾胃病的意义:苔白为寒;苔黄为热;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有寒痰食积;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所致;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

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按诊的范围:头囟,颈腋,胸腹,四肢,皮肤。

小儿用药的原则: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处方轻巧灵活;注意顾护脾胃;重视先证而治;不可乱投补益;掌握用药剂量。

一、新生儿1、胎怯的临床表现(早产儿)定义:又称“胎弱”,指胎禀怯弱,是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病症。

西医病名: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2、新生儿黄疸、硬肿证的病因病理黄疸的病因病理: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硬肿证的病因病理:寒凝血涩,阳气虚衰。

三传染病1、出疹性疾病鉴别(主要与发热的关系)2、麻疹、水痘的顺逆判断麻疹:辨顺证(发热、出汗、呼吸、精神、皮疹)v发病初起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清气爽,咳嗽而不气促。

v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足心都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v疹点约在3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辨逆证v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并见壮热咳剧,痰声漉漉,呼吸急促,甚则鼻煽胸高,口唇青紫,为并发肺炎喘嗽。

v若疹色紫黑,形成斑块,舌干绛起刺,为热毒窜入营分、血分。

v若神昏谵语,惊厥抽风,为热毒内陷心肝。

v若疹点色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衰。

水痘:辨轻重以发热不高,流涕,咳少,疹小如绿豆,色红润,内含水液清亮者为轻;壮热烦渴,皮疹根盘红晕范围较大,疮浆混浊,甚至神昏,抽搐者为重。

辨皮疹分布邪浅证轻,皮疹分布稀疏,躯干较多,四肢稀少;毒热炽盛,皮疹形大,分布稠密,口、眼、鼻等处粘膜也有疱疹发出。

3、腮腺炎的主要表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风温邪毒(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中医称痄腮.•潜伏期:2~3周。

•前驱期:•腮肿期:•恢复期:腮肿渐退,全身症状渐除。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

整个病程约10~14天。

二、肺系疾病重点1、感冒的兼夹证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肌表。

感冒初起,肺失宣肃,气机不利,肺为水之上源,加之小儿肺常不足,则津液聚集为痰,以致痰阻气道,呼吸不利而形成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感冒之后,往往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以致乳食停滞不化,阻滞中焦,形成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壮,加之肝常有余,若风邪入里化热,热扰神明,引动肝风则抽搐,此为感冒夹惊。

感冒夹惊与热陷厥阴闭窍动风有深浅之别。

感冒夹痰: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感冒夹滞: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臭,大便酸臭或腹泻或干结,苔厚腻。

感冒夹惊:惊惕啼叫,睡卧不宁,或惊厥,舌尖红,脉弦数。

2、外感咳嗽各型的主要特点(一)风寒咳嗽初起咳嗽频作,干咳为主,或痰白清稀,咽痒声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二)风热咳嗽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减.(三)风燥咳嗽证候:咳嗽少痰,或痰稠不爽,或干咳无痰,咳声嘶哑,鼻燥咽干,心烦口渴,皮肤干燥,或发热,微恶风寒,咽红,舌偏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3、肺炎喘嗽的病理特征、常见的变证、在治疗上的总则。

重点肺炎喘嗽的病理特征:肺被邪束,闭郁不宣,化热烁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辩证:辨风寒、风热、痰热、毒热风寒:风寒表证风热:风热表证+肺炎喘嗽之主证痰热:无表证,有痰热证毒热:无表证,有热毒证辨痰重、热重痰重:喉间痰鸣,呼吸喘急,甚则胸高闷满,呼吸困难,苔多厚腻。

热重:高热稽留,呼吸气粗,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而燥,或干燥无津。

变证:心阳虚衰:证候: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独参汤、参附汤或静脉注射参脉针、丹参针邪陷厥阴:症状: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原则: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主法。

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

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出现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平肝熄风,随证施治。

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以扶正为主;若是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解余邪。

4、哮喘反复发作的病因内因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痰饮留伏,形成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

诱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嗜食咸酸,以及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

病机:哮喘发作,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

在外因作用之下,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以致气道狭窄,肺气升降不利而发病。

“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痰饮内伏,宿痰内伏5、麻杏石甘汤的主要适应证,在热喘治疗上与定喘汤有何不同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定喘汤加减肺经郁热,肺失宣肃均可用之•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宣肺散邪石膏——清泄肺热•杏仁——润肺涤痰甘草——泻火和中•葶苈子——泻肺利水瓜蒌皮——润肺涤痰•黄芩——清肺泻热•眼鼻痒者,加防风、蝉衣以祛风清热;•热重者,加山栀、虎杖、鱼腥草;•喘甚者,加地龙、僵蚕;•便秘者,加枳实、大黄。

•定喘汤也可用于本证。

6、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在寒喘治疗上的异同重点寒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细辛、半夏∕桂枝、芍药—解表寒射于麻黄汤∕生姜、五味子、大枣﹨射干、紫苑、冬花—化寒痰热喘—清热化痰、定喘止咳—麻杏石甘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清热定喘∕辛凉宣肺—兼有表症定喘汤∕﹨清热化痰—痰热症(桑白皮、苏子、冬花、半夏)化痰作用较上方好三、脾胃系统重点1、鹅口疮、口疮的鉴别要点2、口疮如何从发作部位来辨明病因、常型的主方(一)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疡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欣红,疼痛拒食,烦躁哭闹、口臭、流涎,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加减。

(二)脾胃积热证候:舌面,舌边、舌尖或齿龈、两颊、上腭溃烂,溃疡较多,色红疼痛,拒食,口臭流涎,烦躁多啼,或伴发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药:凉膈散加减(三)虚火上炎证候: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3、厌食的定义、治疗总则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

患儿一般除食欲不振外,其他情况较好,但若长期不愈者,可日渐消瘦而成为疳证。

治疗总则:1、厌食总则以和为贵,以运为健,宜用轻清之剂,解脾之困,故化湿勿过于苦寒,消食不太过克削,须顾正气,勿伤其正。

补益忌呆补,养阴忌滋腻,药物配伍时时顾及调脾以和胃,补益佐以助运,常配用理气、消食,醒脾化湿、常配运脾之药。

2、强调“食疗”,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

3、重视中医的外治方法。

4、现代医学发现厌食患儿尿淀粉酶含量下降,胰淀粉酶分泌功能下降,血微量元素低下。

本病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

脾运失健者,当以运脾和胃为主;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为先;若属脾胃阴虚,则施以养胃育阴之法。

理气宽中,消食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也可酌情应用。

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寒,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防损脾碍胃,影响纳化。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4、泄泻的中医治疗总则、泄泻日久最常见的并发证总的治则是运脾化湿。

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并发症:泻下不止、精神萎靡、皮肤干燥,为气阴两伤证,属重症;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阴竭阳脱证,属危证。

5、疳证的含义、主要发病机理、治疗原则、三期的治疗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