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远程教育-考试资料2国开参考资料形考任务三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3.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
【答题操作】*请将3个问题分别拷贝到word中,然后在相应的问题下写上你的答案(字数不限,但要能清楚准确表达出你的观点)。
*在本页面中点击“添加提交”,然后根据提示将你的作业上传。
*如果你想作业进行修改,请点击“编辑我已提交的作业”解答:1.言之有文”指的是作者要能有效的使用语言表达思想.首先应当对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其次应当对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有自觉的认识和把握;第三还应当对书面语言表达的风格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言之有文”还指写作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法.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
表现技法因其表达方式方式不同也有多种多样:如叙述的技法有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平叙法等;描写的技法有烘托法、对比法、错综法等;说明的技法有定义法、诠释法、分类法等;议论的技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反证法等;抒情的技法有客观法、主客化合法和主观法等等。
2.“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本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如下:①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
②本文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结构严谨,连贯畅达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而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畅达简洁,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本文本文结构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
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使得本文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等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③本文内容内容高度简洁,凝练概括悼词内容通常以介绍逝者的生平事迹为主,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
但本文没有沿袭这一套路,而是按照马克思伟大历史功绩的两个方面,以先一般,后特殊的逻辑顺序行文。
综上所述,本文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整体“言之有文”。
3.①语言分析:文章写了千年银杏树和雪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小草,一大一小,一个穿越千年,生命不断裂;一个每年一枯荣,生生死死。
“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在定林寺苍劲高大的银杏树面前的感受是:“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而在小花小草的面前,“我”的感受是:“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②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举例如下:叙述——“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挟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菌,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抒情——“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③表达技巧分析:对比法: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高大的银杏树与星星点点的雪中小花小草的对比,以银杏树的高大更加衬托出它们的小,二是小花小草的孱弱与严寒天气的对比,但它们正因其小而显得有一种特别的伟大和美丽,那就是它们的以渺小的身躯“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雪地里”,“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
形考任务四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
请结合不同的文体,选择文本,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
请选择文本,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3.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答题操作】*请将3个问题分别拷贝到word中,然后在相应的问题下写上你的答案(字数不限,但要能清楚准确表达出你的观点)。
*在本页面中点击“添加提交”,然后根据提示将你的作业上传。
*如果你想作业进行修改,请点击“编辑我已提交的作业”解答:1.表达方式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文章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是传统文章学对表达方式的认识一直处于经验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例如,记叙和叙述是什么关系?叙述和说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很难从语言形式上对文章表达方式作出明确的区分?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表达,人们一般只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了界说,但并未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为,文章作为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既是文章学的,也是语言学的,而文章表达方式则具有文章学和语言学的二重性。
传统文章学讲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方式和文章表达方式的混合物。
语言表达方式和文章表达方式,这是两个彼此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际就是表达,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而要表达就要有一定的表达方式。
或者说,人们的表达一经实现,就意味着选用了一定的表达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是:它是方法,因为只有是方法,才能实施表达;它又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因为只有具备一定语言形式,才便于选择区分;它又表达一定的意义,因为只有表述一定的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语言表达方式是方式方法的结合,是语法语义的统一。
质言之,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为表述一定语义而选用的一定语言形式的表达方法。
凡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人们表达的结果,都属于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所以语言表达方式又具体化为一定句子的表述类型。
句子的表述类型是从句子的表述功能上给句子分出的类别。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纲要》中始终坚持把句子分为如下三类: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则分为如下四类:叙述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
陈望道先生的《文法简论》则分为如下四类:叙述句、描记句、诠释句、评议句。
陈望道先生把描写句叫做描记句,把判断句叫做诠释句,并增添了评议句,精确了句子的表述功能,拓宽了句子的表述领域,更大限度地解释了语言表达的现实,为我们今天研究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继承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大量分析,我们认为从表述功能上,句子可以分为九种:记述句、叙述句、描述句、诠释句、评价句、断定句、表态句、评述句、指示句,而记述、叙述、描述、诠释、评价、断定、表态、评述、指示则是九种语言表达方式。
每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代表句型,都有更为具体的法式。
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法的延伸,又是文章表达方式的语言形式。
语言表达方式属于语言学,文章表达方式属于文章学。
传统文章学对表达方式的认识只限于交际目的的层面,所以无法解释各种文体中语言形式互现的现象。
当我们认识了表达方式的这两个层面以后便会清楚地看到:文章以语言为介质,是由文章表达方式通过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来实现的。
这是文章同语言学联系的实质所在。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一切文学作品,首先是文章的,其次才是文学的。
因为,文学的目的只有借助文章表达方式才能实现,而文学也并没有对文章表达方式进行变异。
2.透过字词,理解内容,把握情感,体会意境,理解主旨,是理解诗歌的一般步骤。
表现技巧是诗歌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表现技巧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技艺,具有提升表达方法和形式方面的技术,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它可分为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2)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有: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渲染与烘托等。
(3)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借代、夸张、用典、双关、对偶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语句进行修饰、调整,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用梨花比喻雪后的美景,将边塞下雪后的奇特风光写得淋漓尽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和绵绵愁绪。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巧用设问,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用“后庭花”借代亡国。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
“闲来垂钓碧溪上”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表达了期望有朝一日得到赏识,施展才能的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思念对方,如同吐丝,到死方休,不能相聚而痛苦,仿佛蜡烛成灰流尽一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用对偶手法写出了一幅苍凉雄浑的塞外风光。
3.一、山水内容的拓展与个性化《西湖七月半》这篇山水游记主要记述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了西湖昔日的繁华与风情。
但文章描写的重点不在西湖湖光山色的美丽,而在赏景之人――游人,正如作者开篇所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文章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显贵、“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和“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五类人不同的看月情态,并展现了杭人游湖“人声鼓吹”、热闹而俗与“吾辈(文人雅士)”游湖清净而雅的不同情景和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