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试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物形象汉语言文学黄日香指导老师李逊【内容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是老舍作为职业作家打响的第一炮。

作品以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祥子形象的塑造。

祥子是中国二十年代受尽压迫剥削而又不觉醒的一个人力车夫的形象,作品对祥子形象的描写着重写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和堕落的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鞭挞和揭露。

本文将从祥子命运的三部曲、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祥子悲剧命运的意义三个方面对祥子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老舍、祥子、人物形象、悲剧命运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民主解放的思潮,他开始醉心于创作,开始事业的新起点。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对于他创作的市民化及“京味”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作品中的最精彩的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36至1937年间,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处于城市底层的贫苦市民的生活,写出这个阶层的悲剧命运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作品围绕着祥子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至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

作者突出了对祥子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一、祥子命运的三部曲(一)精进向上小说一开场,祥子给人的形象是很正面的,他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具有奋斗的性格和美好的精神世界,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

热爱劳动,不怕吃苦是祥子的本色。

当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的一段时间,虎妞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他进行控制,不准他出去拉车,怕给她丢脸。

不拉车的日子,他精神萎靡,坐立不安,像生了大病。

虎妞打算出钱买车吃车份,他的回答是无论如何也得拉车。

他觉得用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

祥子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

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

车碰坏了,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

在思想进步的曹先生给了他一点较好的待遇和同情时,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冒着极大的风险,为曹先生传讯、看门。

在自己积蓄遭到侦探的敲诈时,他宁肯承担一切损失也不做于心有愧的事。

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

本来他在洋车夫中沉默寡言,平日很少跟他们交往。

可是当它看到并不认识的小马儿祖孙的悲苦境遇时,一声不响地买了十个包子,送到他们老小面前,并且心里觉得这样做痛快。

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给予同情和帮助。

这些,都显示了祥子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小说中的祥子像骆驼一样沉默,不大讲话,但他也有沉默中爆发的时候,这表现了他性格中反抗性的一面。

当他对黑暗现实,并不一味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

为了买车,他忍受这人们的驱使和白眼,但他的忍受是有限度的。

杨宅的主人蔑视他,他便愤然辞职;孙侦探敲诈他,他也敢于“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紧了拳头”。

而对于他一向不冲撞的刘四爷,他也以报复的心情把他赶下车来。

(二)不甘失败祥子连遭厄运,命运的捉弄虽然使祥子遭受了打击,但是祥子不甘失败,依然不懈努力地想要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故事的展开阶段,祥子的悲剧主要是在事业上的买车与生活中的娶妻两个方面。

然而命运却安排他追求的车不得,他躲避的妻被强加。

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经历三年的艰苦才得到的梦寐以求的寄托——车,也在短短几天之后就被大兵夺走了。

他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

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虽然他不改初衷,他在可能的范围里,对虎妞强加的性纠缠做了一定程度的反抗和挣扎,还迫使虎妞为他买了一辆车,但他已经落入虎妞的圈套,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

这是祥子的不甘失败,他在逆境中依旧挣扎奋斗,不甘堕落。

这样的祥子形象也是令人同情甚至是敬佩的,作者对他依旧是持悲悯的态度的。

(三)自甘堕落祥子买车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

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他的性格被残酷的现实扭曲了、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奋斗者彻底地沉沦了。

曾经“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

正如老舍先生在小说初版的结尾中所写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来,埋起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二、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祥子是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之一,凝聚了个性与共性,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缩影,借助祥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中底层人们的辛酸、窘迫与悲楚,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与民族的悲剧,《骆驼祥子》的悲剧内涵始终震撼人心。

老舍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命运,向人们揭示促成祥子命运的因素,根本上说,病态社会产生病态的人,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病态与个人的病态。

(一)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是把祥子由人逼成了“鬼”的客观原因。

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

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祥子生活在一个肮脏、不讲人道主义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对于地位低下的穷苦人民来说,是一个人间地狱。

在这样的社会里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公平的。

作为人力车夫的祥子,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军阀的连年混战,兵匪的生灵涂炭,特务的横行霸道和敲骨吸髓,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祥子当然不可能幸免。

他好不容易拉上车,却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

城外打仗的消息。

已经流传了十几天了,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竟大着胆子去西郊拉车,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去了。

作品交代了那是军阀战的年代。

打仗不断地骚扰着人们的生活。

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作品还提到逃兵如果“教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民对逃兵的深恶痛绝这一点,就透露出这些逃兵曾经如何残酷地蹂躏过人民。

在这样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民造成的浩劫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反动爪牙孙侦探敲诈去。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他敲诈祥子,更不在原定的计划之内。

可是,既然碰上了。

他便顺手牵羊敲诈了祥子买车的钱。

祥子万分愤怒,但是,困惑的只是自己没招惹别人何以受人欺负。

他思想上只知道不招惹人就不该受欺侮,而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没有公道的社会里。

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像他那样既无权势又无财势,而且不能审时度势,如莽牛乱撞的人,虽不伤害别人也注定要遭殃的,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落到他的头上。

这两次打击描写得都简短,事情也发生得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和一切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情节表现出来的,却足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越是出乎常情,越能反映出祥子在那个社会所处的地位。

大兵和特务,不过是旧中国庞大的国家机器中小小的零件。

前者的掠夺是在溃散逃命之际,后者的讹诈也只是作为一次意外的收获。

但他们的顺手一击,给祥子带来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祸害。

孙侦探曾轻蔑地对祥子说过:“你,你呀,我的傻兄弟,把你放了象放了屁,把你杀了象抹个臭虫。

”在那个强取豪夺的社会里,他们随时都可以置祥子于死地。

当时的劳动人民的命就是那么低微,那么的不值得一提。

这正是那个社会的悲哀,也正是祥子人生悲剧发生的根源。

(二)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他落入悲剧的主观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

祥子由于来自农村。

他的性格受农村生活的影响,形成了狭隘保守、谨小慎微、自私等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以致使祥子具有孤独感和软弱感。

当他因为走投无路、感到惶恐和苦恼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有地方去诉诉委屈。

祥子的性格促使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

落后的、个体的生产方式,使他只知道攒钱买车,与车无关的事,他一概不闻不问。

打仗了,他还照样拉车出城,结果丢了车子。

他和周围的车夫不相往来,彼此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有时还因拉座与人争骂。

他也曾从老马、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模糊地有所醒悟,但是这也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地攒钱,早一天实现他的理想。

他的个人奋斗思想使他认不清周围环境的严峻,当灾难降临时.他至多问个“凭什么”;当苦闷袭来时,他想的是个人的“倒霉”,认为“整个的生命是一部委屈”。

明明是社会泥潭把他淹没,但祥子只恨呛他的第一口浊水,把恩与仇全归结在个别人的身上。

正是这种狭隘的思想。

把他紧紧地束缚住了。

所以,祥子把残酷的阶级对立,看作是虚无飘缈的“鬼影”。

追求个人发财成功的强烈愿望,使他愈来愈认不清社会对自己的榨取。

一个人的性格是固有的,但也会因为外部世界的熏陶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几经磨难后,祥子内心的善良正直、热心向上的道德力量慢慢地减退。

而自私、保守这些小生产者固有的弊病却在他身上增强。

祥子在生活实践中不是清醒了,而是更加糊涂和愚昧。

所以当他骆驼般的体魄不得不服从自然规律而衰老时,曾被他怨恨的车广主女儿虎妞成了他的妻子,祥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的沉浮,过一天算一天。

当买车、拉上自己的车已成旧梦时,他埋怨的只是自己,归罪自己有过善良的愿望:“当初咱倒是强过呢。

有一丁点好处没有?”他似乎问住了自己,仿佛他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挣扎失败,是天生注定了的。

祥子的个人奋斗,不过像老马所揭示的:“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

比登天还难。

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

”祥子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不但没有“飞起来”,相反地却堕落下去,成了“末路鬼”,走上了丧失人格、求得混个温饱的苟活之路。

(三)和虎妞的不正常的结合,是导致祥子悲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