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运动始末

太平天国运动始末

名称:天国自称太平天囯,其中的“囯”,和一般的书写笔划不同,“囯”字里面是一个“王”,是指一个国家里有王在内;另外“天”字中的横划是上长下短。

简介: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疆域版图: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前期准备及金田起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传教。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听洪秀全说曾梦见他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罗孝全拒绝给他施洗。

洪秀全离开广州,重返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

7月,洪秀全与冯云山一起制定“十款天条”。

1848年春天,拜上帝会的领导人之一冯云山被地方团练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

洪秀全前往广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

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而得到释放。

1849年,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并称东、西、南、北、翼五王。

1850年9月初,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会众立即到金田团营编伍,达两万人。

同年11月太平军在蓉村江木桥伏击清军成功。

农历十二月,他们在金田村内的韦氏大宗祠,举行拜上帝仪式,并宣布国号为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起义,是为金田起义。

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

同年秋季,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

12月在永安封五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南王冯云山制订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礼制和军制,又创造了一套独特历法,在太平天国内使用,并且实行公有财产制。

因太平天国首义发生在广西,故有大量壮族人民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他的母亲是壮族人),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等等,皆为壮族人。

太平天国第一位烈士、后被追封为嘏王的卢六以及后封的慕王谭绍光、赞王蒙得恩皆为壮人。

卢六是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洪秀全、冯云山最得力的助手,为发动太平天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自黄现璠撰《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壮族子弟》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5月太平军路经全州时,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6月伤重死亡。

8月21日萧朝贵、石达开攻长沙(太平天国第一场硬仗),9月12日萧朝贵在攻城时战死。

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增至五十万,此后太平军进展较快,直至正式建国。

定都、北伐、西征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太平军将士北伐。

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

但北伐军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客观上对太平军西征起到了支持作用。

与此同时,洪秀全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兵员两三万人,自天京溯江而上西征。

西征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

1853年秋,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适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令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未能给湘军以歼灭性打击,军事上潜伏着巨大隐患。

5月石达开与秦日刚会师天京,参加天京解围战,大破清军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

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为“万岁”。

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王府中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此时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大多支持石达开。

洪秀全为平众怒,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不久又处死秦日纲和陈承瑢。

“天京事件”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石达开远征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

他不计私怨,追击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

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

此后,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拥戴他的安徽太平军将领大都留守安徽。

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援行动失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浙江是江浙皖清军的主要饷源,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最终不得不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

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协同作战的杨辅清又在被天王封为“木天义”后从福建撤军,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

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年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宝庆会战”。

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因势利导,全力援湘。

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

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

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天国后期战争天京事变起于1856年7月。

在西线,这年11月,武昌、汉阳就因为粮尽援绝被迫撤退,曾国藩湘军水陆师立即长驱直入,兵临九江城下。

在东线,清江南大营卷土重来,于1857年6月,攻陷江苏句容,11月,攻陷镇江,12月,就兵临天京,宽掘长濠,坚筑高垒,连营百余里,四面合围。

到1858年3月,石达开放弃百战经营的江西,4月,九江失陷,西线湘军就进攻庐州和安庆。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为摆脱这种困境,把长江北岸清朝统治区内,因年荒粮尽的广大饥民编为军队,补充实力受到严重损失的太平军。

又积极联络在淮河流域起义的捻军,封捻军首领张洛行为征北主将,争取捻军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下共同战斗。

当时摆在太平天国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解救天京的围困。

太平军采取攻势防御,计划在西击败湘军,保住安庆,控制安徽;在东线消灭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指挥下,1858年8月,先发动浦口战役,攻破江北大营,打通天京北岸的交通。

10月,挥军西上在庐州三河镇歼灭湘军最精锐的李续宾部。

由于取得了这两役决定性的胜利,才扭转了天京事变后濒临覆亡的形势,粉碎了清军攻取天京的企图,从而稳定了太平天国后半期的战局。

1859年12月22日,浦口江边营垒、隘卡尽被江南大营攻陷,第二天,保卫天京兴北岸及水上交通的九洑洲要塞又失陷,天京再被合围。

1860年2月,太平天国定计先以轻兵袭破江南大营的饷源杭州,迫使江南大营调动精兵去救,然后迅速回师,在安徽建平集中大军,3月26日,一战而粉碎了江南大营,天京解围。

天京既解围,太平天国又制定了先东进、后西上的战略。

于是乘胜东进,1860年4月16日克常州。

23日克苏州。

5月初六克浙江嘉兴。

于是以苏州为省会建立起苏福省,建设成天京的东南屏障和物资供应基地。

这是太平天国後期取得辉煌胜利的一年。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地在长江下游,要保卫天京,必须虎踞上游武昌、九江、安庆三重镇。

自天京事变后,武昌先失,九江继陷,天京最后一道屏障只有安庆。

太平天国守得住安庆,在军事上可以阻挡湘军东下进攻天京,在政治上可以保卫基层政权最巩固的安徽地区,在经济上可以保卫江南、江北产粮区的生产,使天京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安徽那时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存亡。

所以,东征告一段落,西上的战斗任务即紧接上了日程。

西上的目标,是上取湖北,在战略上是力争上游,取得胜利,以粉碎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1860年冬,太平天国以英王陈玉成统北路军,从皖北进蕲、黄,以李秀成统南路军,从皖南进江西,会师武昌,合取湖北。

北路军于1861年二月,攻克湖北黄州,时武昌空虚,闻太平军将到,城中已发生混乱,唾手可得。

那时候,英国海军提督何伯(J.Hope)带船队到汉口,出来干涉,陈玉成有了顾虑,他把进攻武昌的军队,改向麻城、德安一带进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