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遭反倾销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几个中国产品被反倾销的案例为例,浅析“中国制造”频遭反倾销的内缘故。
[关键词]中国产品、反倾销、缘故
反倾销是政府采取的为了爱护自己的稚嫩产业或者要紧支
柱产业而对外来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通过这些手段使其进口价格与国际市场拉平,以爱护自己哦内的产业。
在这方面,中国尽管是世界上被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相关国内组织对出口企业的治理力度却并不到位,导致出口混乱,出口商竞相压价,最后反被施加一反倾销措施,甚至被缩小配额。
什么缘故要反倾销呢?
因为,假如A国以专门低的甚至是低到不合理的价格在B国销售某商品,会使B国的这种商品的销售受到严峻的威胁。
短期内,会威胁国内该种商品的销售利润;长期以来会导致B国国内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走向衰败,甚至会造成A国该种商品在B国的垄断,并阻碍国内经济。
确定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条件:
首先,确定存在倾销的事实
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威胁,
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第三,确定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倾销的措施:
反倾销的最终补救措施是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征收反倾销税的数额能够等于倾销幅度,也能够低于。
案例:
印度对中国药品征收反倾销税。
2001 年4 月, 印度政府决定对所有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常用药ANALGIN 每公斤征收2. 59 美元的反倾销税, 同时对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此类药品每公
斤征收2. 86 美元的反倾销税。
印度政府同时还宣布对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区进口的二轴导向丙烯薄膜(BOPF)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税率从每公斤0. 88 美元(从新加坡进口) 到每公斤0.
56 美元(从阿曼进口) 不等。
此项临时反倾销税的有效期直至2002 年4 月。
2004年12月3日,土耳其外贸署称,土耳其国内产业提出申请,分不指控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绒纤维、绳绒纤维,以及部分聚酯切片两类产品构成倾销并对当地产业造成损害。
土耳其外贸署进口司初步审查认为被申诉的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报经批准后将分不对以上产品进行立案调查。
2006年10月05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发言人讲,欧盟成员国4日投票通过了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的正式反倾销方案。
欧盟再次向中国鞋挥起了反倾销大棒,而且使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道。
出口欧洲各国的中国皮鞋在以后两年内都要加征16.5%的反倾销税,其中包括目前还没列在临时征税范围内的童鞋。
“反倾销”差不多日趋成为国家地点爱护主义的代名词。
从以上几个案例中能够看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遭反倾销,下面就让我们浅析一下其中的缘故。
一、反倾销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已成为“合法的”贸易爱护主义的代名词。
随着进口关税及配额许可证限制进口作用的日渐削弱, 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标准等限制进口的措施日益突出。
因为这些措施并不违反WTO 原则, 使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更加公平。
而对出口产品采取倾销或补贴的做法则违背公平贸易原则。
通过倾销或补贴的方式出口本国的产品而给进口国家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或有实质性损害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受损害的进口国能够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来对本国工业进行爱护。
此外, 进口国还能够对进口商品制定卫生、检疫、商标、包装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因此, 在关税大幅下调、进口许可证、配额逐步取消
的前提下, 各国能够采取的爱护本国贸易的要紧手段确实是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标准这三种。
而在这三种手段中, 反倾销又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手段。
二、“反倾销”背后隐含着政治缘故。
在中国国力不断增强、阻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各国对华政策都有所转变。
其对华政策不可幸免体现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一系列领域上,因此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其中隐含着国家对华政策的导向。
三、中国企业缺乏反倾销意识。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频遭“反倾销”有其外因,也有中国市场经济进展还不够完善,企业经营运作仍不够规范的内因。
造成这种内因要紧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反倾销”意识。
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相应有了自己的反倾销法。
而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标准不明确,企业内部经营动作不规范,难免被他国有“反倾销”的借口。
而面对国外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事件,我国企业也应对无术,没有用法律爱护自己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