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州区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报告

华州区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报告

华州区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报告
渭南市华州区深度贫困地区调研报告
深度贫困区域是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脱贫攻坚的推进力度和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全区脱贫攻坚的整体成效和水平。

8月10日—8月12日,我办组织干部对塬区六镇开展了为期3天的深入走访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走访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xx年6月23日, * * 在山西太原《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从总量上看,xx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通过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共性制约问题、分析具体致贫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方法和举措,为区委、区政府制定具体扶持政策、落实脱贫举措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依据。

二、基本情况
华州区是省定革命老区县,辖1个街道、9个镇,28个社区、121个行政村,面积1139.5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

全区分三大板块,南部为秦岭山地和台塬,中部为中心城市,北部为渭河沿岸平原。

xx年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8个,贫困人口10864户33654人。

其中山区、塬区六镇地处秦岭山地和台塬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基数大,其中贫困户6908户,21899人,分别占63.5%和65%;贫困村43个,占全区的74.1%,相对属我区深度贫困地区。

三、贫困现状
山区、塬区各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相当困难。

具体表现为: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

二是群众收入少,40%的农户对畜产养殖和种植业上投资甚少;劳务输出有80%以上的劳动力靠最基础的劳务输出维持生计。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群众生活习惯落后,条件差。

四、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
贫困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 * 、文化、自然现象的综合反映。

贫困的原因也有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一)贫困的表面原因
1、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

2、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人口出生率偏高,生病不就医、难就医、乱就医;不少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3、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

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少有的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

4、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

贫困村的共性是自然条件相对差,如土地贫瘠且耕地面积少,不便,资源贫乏。

具体到山区、塬区6个镇,这种情况似乎更为突出,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山沟里,可耕地少,农民依然沿用着原始的耕作方式。

加之闭塞、物流不畅,加大了生产生活成本的投入。

6、产业结构单一,调整难度大。

许多农户只求温饱,不求发展,由于缺乏技术,管理粗放,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 * ,对种粮有安全感,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信心。

7、资金投入不足,阻碍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贫困农户个体缺乏自我积累,对致富产业的投入甚少,导致产业单一,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二)贫困的深层原因
1、文化贫困。

文化贫困隐蔽在经济贫困背后,经济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上的愚昧。

知识水平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有文化的农民,往往能迅速掌握各种新技术与经营手段,从走访调研看,凡是富裕的农民,大多是从事多种经营的,多种经营手段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文化基础,而贫困者则于经营管理,这种差异与文化知识程度关系密切。

2、价值观贫困。

由文化贫困而产业的价值观贫困是导致经济贫困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贫困人口有根深蒂固的“守常”观念,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社会参照系过低,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是贫困者特定的思想观念,束缚他们的发展,同时也容易成为导致新贫困的原因。

此外,懒惰的人生态度,落后和消费观念等,都是价值观贫困的集中反映。

3、自然经济的束缚。

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束缚,有啥种啥,无的放矢,顺其自然,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稳定的收入,这是贫困户的共性,从走访调研情况看,贫困户光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抓普通产业,不抓以经济林和劳务输出为主的多种经营。

五、走访调研的对象
调研对象:我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的塬区六镇。

六、工作措施
我们将围绕我区深度贫困地区,紧盯脱贫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责任,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真抓实干,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如期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渭南市华州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8月14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