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圣才出品)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圣才出品)


四、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 / 32
圣才电子书

1.信用经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所以把现代经济又称作“信用经济”。
2.盈余与赤字、债余,还有一些经济主体收入小于支出产生赤字,余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3.1 复习笔记
一、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1.信用的概念 (1)定义: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 (2)特点:信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方有权取得利息, 借方承担支付利息的义务。 (3)信用关系建立的三要素:由借贷双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价值做相向运动形成 的时间差;保证债权债务关系确定的凭据——信用工具。 2.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从商品货币关系看,信用 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起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信用与货币,都以私有为前提,它们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同源的,但不具有逻辑的先后关 系。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自身就是一种信用关系的体现。 3.信用形式 信用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在自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后者主要是 资本主义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货币借贷成为信用最主要的形式。
二、利息 1.利息的含义
1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利息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利息是债权人因出贷货币资金而从债务人处获得的 报酬,或利息是债务人为获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所花费的代价,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2.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对于利息本质的论述,有很多观点,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 (1)西方经济学对利息本质的论述 ①节欲论:利息是节制目前消费欲望的报酬。 ②时差论: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这个时间价值用利息弥补。 ③流动偏好论: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人们让渡流动性偏好需要一定报酬。 (2)马克思的利息本质理论 马克思明确揭示了利息的源泉,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清 楚地指出利息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 3.收益的资本化 (1)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①含义: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 或将会取得的收入。 ②表现:利息率成为一个尺度,即如果利润率低于利率,则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 所余利润很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列入成本。利润表现为扣 除利息的余额。 ③原因(马克思的观点):首先,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 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带来利息这一 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其次,利息虽然是利润的一部分,但 利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人们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
缺调剂,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当然,无论盈余单位、赤字单位、平衡单位都既有债权又有债务。
3.货币资金的供给与货币资金需求的形成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个人的货币支出以其收入为度,个人作为整体,通常是盈余
部门,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供给者。
(2)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企业从总体上看,既是巨大的货币资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货币资金供给者:
2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收益。最后,利息的历史悠久。 (2)收益资本化的含义与公式 ①含义: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
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 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②资本化的一般公式为:
其中,C 为收益;P 为本金;r 为利率。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 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甚至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此可视为 资本,资本化使本身无价值的事物有了价格。 资本化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领域是有价证券价格的形成。
三、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1.债、usury、高利贷 债:我国古代,中性词。 usury:西方,既有中性用法,也有贬义用法。 高利贷:以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并非全然贬义。 2.高利贷的产生 高利贷最早出现于原始公社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发展,并成为在前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3.高利贷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3 / 3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有三方债权人,两方债务人。 4.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1)利率极高,剥削重。高利贷者受统治者保护和支持,可以自由制定极高的利率水 平;需求者借贷不是用于追加资本,而是为了必需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明知债务负担沉重,难以偿还,也不得不借;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货币数量有 限,货币不易获得。 (2)高利贷的利息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或一部分必要劳动。 (3)用途、来源的非生产性。 5.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1)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有双重作用: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 展;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的 形成。 6.正确诠释“高利贷" 当用“高利贷”泛指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时,它应包括如下几重含义: ①那时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它的利率普遍高于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 ②它是高利盘剥的手段,成为摧残再生产的消极力量。 ③它也是经济中的必要因素,对于保持农业再生产、发展商业均有积极作用。 如果我们把“高利贷”视为高利盘剥、敲骨吸髓的等义语,那就不应把它用于概指前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信用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