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9.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是物体的位移x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单位是m/s。

v=x/t ,矢量。

平均速率=总路程÷总时间,标量,10.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矢量。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标量。

11.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2).a不由△ v、t 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一. 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公式:v=v0 + at;位移平均速度公式:x= v t =(v0+v)/2.t位移时间公式:x=v0t + a t2/2;位移速度公式2a x= v2-v0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a是恒量,而且a与v0同一直线上。

二.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ΔS=aT2=恒量;注意:(1)此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2)推广公式:连续的第m个T内的位移和连续第n个T内的位移差为:S m-S n=(m-n) aT2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t/2=(v0+v t)/2;3 、某段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S/2 等于初速度v0 和末速度v 平方和一半的平方根,即22v0 vv x/2= ;2注意: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V t V x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1 2 2 VV at ,x at 2,V 22ax ,x t 22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1)、1 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S1∶S2∶S3∶⋯=12∶22∶32∶⋯n2;(2)、1T末、2T 末、3T末⋯⋯速度之比为v1∶v2∶v3∶⋯=1∶2∶3∶⋯n;(3)、第一个1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为S1∶ S2∶ S3∶⋯=1∶3∶5∶⋯(2n-1 );(4)、连续通过前1个S,前2个S,前3个S⋯⋯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2∶ 3∶⋯n (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1∶(2 -1)∶(3-2 )∶⋯(n-n 1);第三节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自由落体运动1.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 _________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重力加速度(g)。

g=9.8m/s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加速度g 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其大小随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增加而增加,随着 ____ 的增加而减少。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公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画出x-t 图象,v-t 图象三、竖直上抛运动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1.规律公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2.对称性:时间对称性:上升到最高点时间 __________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速度对称性:两次在同一高度处 _________ 相等,方向 ________3.上升的最大高度: _________________4.在最高点:加速度 ________ ,速度_______5.画出x-t 图象,v-t 图象第四节图象描述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①平行于t 轴的直线②倾斜直线③直线交点④与坐标轴截距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①平行于t 轴的直线②倾斜直线③直线交点④与坐标轴截距⑤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 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第五节汽车行驶安全和追及相遇问题1.停车距离= 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

可用图象法解题。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力重力1.力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2.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第二节弹力1.(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③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2.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① 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