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阶段。
德国在二战之前以及当今时代均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英,日,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取消对混业经营的限制。
1999年,日本,美国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探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问题,并且日益趋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相比较,中国金融体系变迁的转迹明显滞后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
在1993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
但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
在银行缺乏自律约束和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银行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
这些行为不仅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甚至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体制的稳定。
因此,国务院于1993年12月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
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的颁布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1995年6月《保险法》规定只有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1998年底《证券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来看,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效益普遍低下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几乎是与此同时,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服务。
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机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加紧了改革的步伐。
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走出了我国股份制改造的第一步,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竞争而进行的一场准备战。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引起商业银行改革的经济因素
1.经济增长促进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国民财富的增加,引起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各种金融工具的发展和各类金融机构的设立。
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有的制度和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
3.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增强,单一金融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4.国际贸易,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要求金融体制和产品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
1.分业经营模式的弊端
分业制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专业化分工以提高效率,中国现行分业制是人为主观选择的产物,而非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行政体制强制下的分业体制,解决不了垄断,只是以金融效率为代价弱化垄断,无法解决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业务部门内部的垄断问题,阻碍效率的提高。
实行分业经营,有利于积累监管经验,充分利用资源,降低风险,但这只是以低成长为代价换取不可靠的稳定。
我过分业体制的确立,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机构发展不规范,形成了以下问题;
(1)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盈利水平低
(2)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3)金融市场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抗风险能力低
(4)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2.分业经营模式的优势
我国实行分业制在一段时期内,控制了金融混乱的局面,控制了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投机和非法金融活动受到压制和清理,金融秩序得到回复,形成了规范,稳健的金融体系,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恢复,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有了进展。
3.混业经营的优势
(1)可以有效摊低固定成本改变收入来源单一局面,有效提高效益综合化经营后,能明显改善收入来源结构和利润结构
(2)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
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把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降低了金融效率和稳定性。
但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银行市场,信托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应是相互融合的。
实行多元化经营后,恢复市场间的天然联系,银行通过提供多种业务可以降低固定成本,多方位,多角度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客户资源的充分利用。
(3)有效同国际银行业对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
商业银行资本积累小,产业结构落后自有资本率较低,长短期资金依赖于银行。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混业经营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例如:因哈格进入证券业后加剧证券行情的波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并且,证券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历来是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的中介场所,银行业的介入将降低其可控性。
另外,银行业经营的证券业务若遭遇失败,其风险将由存款人乃至整个社会负担,这就可能使银行铤而走险,放松对风险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
可见,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