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读过的诗词谈谈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境界和情调。
文学意境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作为表现特征的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抒情与写景在同一作品中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可谓“情景并茂式”,即情景交融。
具体说来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如:唐末诗人韩偓的《已凉》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诗作如摄影一般,镜头由室外逐渐向室内推移:栏杆、门帘、画屏,终于聚焦于“八尺龙须方锦褥”。
闺阁陈设布置得如此精美华丽,却唯独不见女主人公,似乎诗作要展示的只是夏秋之交的闺房。
末句“已凉天气未寒时”, 看似只是简单交代时令的变化,但是配上前文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读来去人令人如见佳人隐隐于闺阁一隅,意态盈盈如在眼前。
可谓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是联想陆游到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的背景。
我们便能深切地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和真挚。
透过诗作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临终前坚定自信的神情。
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看到了南宋军队打败金兵收复失地的场景。
第三是情景并茂,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出了深夜不眠的旅人愁绪。
暗夜之中,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唯默默江枫、点点渔火与旅人相对,其愁境已自不堪。
而城外寺钟穿林度水,声声叩击旅人心扉,可谓愁绝伤绝。
诗中情景并茂,自然天成,引人入怀。
二是作为结构特征的虚实相生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
空间。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已经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作首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紧接着写实境,即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作至此向我们勾画出一幅夜雨思乡图。
三四句忽然转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想象着已经回到家中与思念之人一起挑灯夜谈,追忆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即虚境。
整首诗虚实相生,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三是作为审美特征的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意境的审美韵味是无穷的。
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的辛夷带着饱和的生命力开始绽放,显示着一派春光。
后两句写花的“落”,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但随着花期将尽,绽放的花萼最终又洒下片片落英。
短短四句诗,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也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诗人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了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特别的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总而言之,意境因为其独特的表现特征、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成为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我们在赏析抒情性文本的时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去加以解读,收获会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