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 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 意义都相同。”(参见王力《同源字典·同源 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 • 词的某一意义实际上说的是词的某一义位,同 义关系是以义位为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单位。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 一是过去有的词构成同义关系,但后来没 有了。
• 二是有些词原来没有同义关系,后来经过 词义的引申,变成了同义词。
• 后—王 • 植—艺—树—种 • 信—诚



• 同义词一般是同词类的。同一词类中意义 同中有异的词,构成一组同义词。
• 所谓“同中有异”的“同”,是我们名之 为“同义词”的依据,“同中有异”的 “异”,是辨析同义词的重点。
• 古汉语中“视、望、观、见、瞻、察、顾、 相”这一组词都是动词,其基本意义都是 “看”,但“看”的方式各异(参见《教 程》P107)。
• 监、瞻、临、涖、覜、相,视也。(《释诂》) • 朝、旦、夙、晨、晙,早也。(《释诂》) • 乔,嵩,崇,高也。(《释诂》) • 作、造,为也。(《释言》)
递训指的是用同义词辗转相训。这种释义方法 在《说文》和《尔雅》中均有应用。
• 逝,往也。|往,之也。(《说文》) • 逆,迎也。|迎,逢也。|逢,遇也。(《说
互补类反义词指的是A、B两个反义词的意 义具有互补关系,即逻辑学中的矛盾关系, 非A必B,非B必A,它们之间没有中间状态。
• 名-实、祸-福、是-非、寤-寐、阴-阳、真-伪、 治-乱、有-无、生-死、雌-雄、行-止、作-息、 嫡-庶
相向类反义词指的是A、B两个反义词的意 义之间存在相向关系,甲对于乙来说称A, 乙对于甲来说称B。或者说有了A,就会有B (或引出B)。
• 夫-妇、君-臣、兵-将、师-徒、君子-小人、 出-入、进-退、取-舍、买-卖、俯-仰、吐-纳、 表-里、今-昔
2.3 反训词
• 在训诂学中,如果一个词同时兼具相反或 相对两种意义,这种词义现象叫做“反训” 或“反义相训”。反训词与反义词的不同 之处在于,反义词是指两个词相互之间具 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而反训词是指一个 词内部具有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反训 现象在汉语史上很常见,从语义学的角度 可以称之为“反义共存”。
• 《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说文》 段注改作“壮齿”)段注:“壮齿者,齿之大 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 称齿,后在辅牙者称牙。牙较大于齿。”
2 古代汉语的反义词
• 2.1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 如果两个词在某一义位上意义相反或相对, 那么这两个词就构成了反义词。
• 牝-牡、燥-湿、怯-勇、买-卖、粜-籴
• 《说文》:“慢,惰也。”《释名》: “过时而不葬曰慢。”
• 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二》:“慢, 缓也。”
1.3 同义词的运用
• 在中国古代训诂学著作中,经常用用同义 词来训释词义,主要有“互训”、“同 训”、“递训”三种释义方法。
互训指的是两个词互相训释。既然两个词可以 互相训释,那就说明这两个词在某一义位上构 成同义关系,《说文》就大量采用了这种训释 方法。
• 死(庶人) • 这种等级森严的区别,在先秦古书以及后世的
正史当中基本上遵循了这种比较严格的规定。 “崩、薨、卒、不禄、死”的差别是语用环境 的不同。
1.2 同义词的时代性
• 赵克勤指出,古代汉语的同义词是由于词 义的演变而形成的,而且也随着词汇的历 史发展而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参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第122页, 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 虚:空虚;虚假
• 实:充盈;真实
阴—阳
• 云翳 • 阴冷 • 暗淡 • 山之北、水之南 • 暗暗地,偷偷地 • 凹进的(如“阴文”) • 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
的两个对立面之一 • 阴声韵 • 阴调
• 日光 • 温暖 • 鲜明 • 山之南、水之北 • 表面上 • 凸出的(如“阳文”) • 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
文》)
• 论,议也。|议,语也。|语,说也。(《说 文》)
• 流,覃也。覃,延也。(《尔雅·释言》) • 速,征也。|征,召也。(《尔雅·释言》)
• 同义词的存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 表达的精确性,使语言使用者能够更加充
分地阐述思想,更加细腻地交流感情,避 免用词的单调。
• 在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为了避免行文单 调重复,调整句式,甚至加强语气,增强 气势,在上下文中相对应的位置经常使用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即同义词,这种 修辞方法叫做“对文”。根据对文中的同 义词来判断词义是训诂学甚至是语法学经 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髧彼两髦,实维我 特。(《诗经·鄘风·柏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文心 雕龙·徵胜》)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 勃《滕王阁序》)
• 梅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庾信《春 赋》)
的两个对立面之二 • 阳声韵 • 阳调
当我们说到A和B两个词在某个义位上相反 或相对时,是就同一个共时层面上来说的 (比如上古汉语或现代汉语),如果它们 在历时层面上形成对立,我们一般不说它 们是反义词。
• 粗—精 (古代汉• 疾—徐 (上古汉语) • 速—迟 • *疾-慢、*速-慢 (上古汉语) • *徐-快、*迟-快
• 同义词不同于等义词。等义词又称为绝对 同义词,指的是两个词的意义没有任何差 别,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但这 类词实际上是很少的。
• 古代汉语:燕—玄鸟
• 一般谈到同义词的时候,两个词总会有一 些区别性的义素,语义各有所侧重,它们 的义素不会完全相同。
• 犬—狗
• 完—备
• “完”和“备”都有全的意思,但“完” 重在表示完好无损,没有残缺;“备”重 在表示数量、品类方面应有尽有,没有遗 漏。这是同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有所 不同。
• 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虞,意料、 预料。
• 宫—室
• 在古代汉语中,“宫”指整个住宅,而 “室”指房间,这是在同义词各自所表示 的概念所占的义域不同。
•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墨子·号令》)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 进》)
• 诛—弑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教程》第106-113页
纲要:
• 1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1.1同义词的确定 1.2 同义词的时代性 1.3 同义词的运用 1.4 同义词的辨析
• 2 古代汉语的反义词 2.1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2.2 反义词的语义类型 2.3 反训词
1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1.1同义词的确定 • 王力对“同义词”下的定义是:“所谓同义,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恐”偶有及物动词的用法,这时往往带 的是小句宾语或者动词性宾语。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论语·季氏》)
• 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矣。(新书·春 秋)
• 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史记·吕氏本纪)
先秦时期对“死”的不同称呼 • 崩(天子) • 薨(诸侯) • 卒(大夫) • 不禄(士)
• 贫—穷 • 美—好 • 兵—卒
• 《说文》云:“卒,隶人给事者为卒。”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当为衣名, 因即命箸此衣之人为卒也。古以染衣题识, 若救火衣及亭长箸绛衣之类。亦谓之褚。”
• “兵”和“卒”的本义不同,持“兵”者 “兵”,穿“卒”者为“卒”。
• 在战国以前,“兵”“卒”的意义有别。
条) • 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尔雅·释地》) •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尔雅·释天》) •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释名·释衣服》) • 大曰门,小曰户。(《急就篇》)
•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
2.2 反义词的语义类型
• 根据反义词的内部语义关系,一般把反义 词分为“反义类反义词”、“互补类反义 词”和“相向类反义词”三大类。
反义类反义词指的是A、B两个反义词的意 义处在两个极端,具有极性对立关系,它 们之间存在着非A非B的中间状态。
• 毁-誊、哭-笑、憎-爱、贺-吊、始-终、褒贬、晦-朔、旦-暮、本-末、首-尾、苦-甘、 巧-拙、愚-智、穷-达、故-新、老-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