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课件)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课件)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注释1
黄四娘家园子里开满了美丽的花朵,
千朵万朵压枝低。 注释2
花儿把花枝都压低了。
留连戏蝶时时舞, 注释3
欢快的蝴蝶时时起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4
自在的黄莺恰恰啼叫。
诗意: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 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 婉转动人。
作品注释
• 选自《王右丞(chénɡ) 集笺(jiān) 注》 •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 空:空寂、空空荡荡。 • 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 月出:月亮出来。 •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 时:时而,偶尔。 • 桂花:木犀(xī) 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 惊:惊动,惊扰。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
和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 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来辞官。他反对腐朽的封建制 度,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 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839年,龚自珍辞官 后接眷属,在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 诗》。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 去了。 •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 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 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 “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 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 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 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 山涧中回。
对偶的认识:
红色字组 蓝色字组 黃色字组 绿色字组
人对夜 名词对名词 闲对静 动词对动词 桂花 对 春山
名词对名词 落对空
动词对动词
赏析、思想:
赏析: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 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 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 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 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 托出春涧的幽静。
•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 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 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 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 之常了。
• 却看:再看,还看。 • 却:还,再。 • 妻子:妻子和孩子。 •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 川。也做剑南。
• 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 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 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 涕:眼泪。
•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 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 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 “愁何在”的快感。
思想、赏析: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 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 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 情。
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击:撞击。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 平常,随便 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 开凿。 人间:人世间。
⑼便:就的意思。襄(xiānɡ)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 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 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 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 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诗意: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 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 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 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 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 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 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 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 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 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阆(lánɡ) 、白二水合 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 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 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 在梓(zǐ) 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 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诗意及思想内容:
内容:《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 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 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 么风。
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 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
精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 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 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 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 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 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 的七律名作。
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 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 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朋 好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依然像 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
洁。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 人高洁的品质。
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 , •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与下文“楚”为互文。
• 6.平明:清晨天刚亮。 • 7.客:在这指辛渐。 •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
的山为楚山。
• 9.孤:独自,孤单一人。 •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去,留下豆汁作羹。
•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 釜:锅。 • 燃:燃烧。 • 本:原本,本来。 • 煎:煎熬。 •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pī) 的不满。 • 泣:小声哭泣。 • 何:何必。
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 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 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 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 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 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 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 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 “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 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 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 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
词语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 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 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 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 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 一样。 7、江畔:江边。
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思想: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 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
赏析: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 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 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釜 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釜下 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是同 根一体,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 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曹植 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对自己 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 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 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 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 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 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 人才。
赏析、思想: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 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 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 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 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 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表达了作者一种渴望社 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 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他们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 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 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 和个性解放。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当时朝 政日非、边事日紧,而举国上下却“人心混 混”,用龚自珍自己的话说:朝廷无“才相”, 兵营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野无 “才农”,工场无“才工”,街市无“才商”, 甚至连“才偷”、“才盗”也没有。痛感于这 种“衰世”之际才乏人庸的情形,胸怀大志而 又无地施展的龚自珍只得仰天叹息,向苍天发 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呼 吁,希望打破这种人材匮乏、万马齐喑”的局 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