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6章 - 空气净化原理与设备 《通风工程(第2版)》教学课件
第6章 - 空气净化原理与设备 《通风工程(第2版)》教学课件
b.分离依据:不同组分所具有的不同蒸气压,不同溶解度,选择 性吸收作用以及某些化学作用。
目前国内外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吸收法、 吸附法、燃烧法、冷凝法及催化转化法。
§6.1.1 净化装置的性能
全面地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应该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技术指标: 一般常以处理气体量、净化效率,压力损失及负 荷适应性等特性参数来表示;
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在工程中,通常以净化效率为主来选择和评价装置,净化 效率主要的表示方法:
(1)总效率 (2)通过率(透过率) (3)分级除尘效率 (4)板效率 (5)串联运行时的总净化效率
(1)总效率
总效率是指同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 的污染物量之百分比。总效率实际上是反映装置净化程度的平均值 ,也称为平均效率。
分级除尘效率与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与粉尘粒径有关,为确切 地表示除尘效率与粒径分布的关系而提出的。
分级除尘效率(简称分级效率)是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dp或 粒径范围dp+⊿dp内粉尘的除尘效率。
若设与此相应的除尘器入口的粉尘流量为⊿Si(g/s),捕集的 粉尘量为△Sc(g/s),则该除尘器对粒径dp或⊿dp范围内粉尘的分 级效率ηj为
j
Sc Si
100 %
总效率和分级效率的计算方法
当除尘器入口粉尘的粒径频度分布为fi,捕集粉尘的频度分 布为fc则根据频度分布的定义和分级效率的定义式可得:
⊿Si=Si·fi ⊿Sc = Sc·fc
ηj
Scfc Sifi
100
fc fi
(%)
(4)板效率
板效率是指实际塔板能达到的分离程度与理论塔板所达到 的平衡情况的比较,它的数值总是小于1 。
第6章 空气净化原理与设备
§6.1 概述
6.1.1 净化装置的性能 6.1.2 净化装置的分类 6.1.3 净化装置的选择
§6.2 粉尘的净化
6.2.1 粉尘的特性、除尘机理 6.2.2 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 6.2.3 旋风除尘器 6.2.4 湿式除尘器 6.2.5 过滤式除尘器 6.2.6 电除尘器
空气污染物的净化可分为通风进气及排气中粉尘的净化、有害 气体的净化、室内污染物的净化。 通风排气中粉尘的净化也称为工业除尘; 通风排气中有害气体的净化是对生产过程散发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 即有害气体的净化,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通风进气中粉尘的净化称为空气过滤,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洁度为 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空气污染物的一般净化方法和净化装置的典型结 构,重点介绍粉尘的净化。
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实际上是一个混合物的分离问题。
1.气溶胶污染物
2.气态污染物
1. 气溶胶污染物
分离方法:属于非均相混合物,一般都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分离依据:气体分子与固体、液体粒子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
较大粒子的密度比气体分子大得多,可利用重力、惯性力、 离心力(统称为质量力)进行分离,统称为机械分离方法;
经济指标: 主要包括设备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
பைடு நூலகம்除上述基本性能外,还应考虑装置安装、操作、检修的难 易程度等因素。
净化装置的技术性能
表示净化装置的技术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气体量:代表装置处理能力大小的指标,一般以体积流 量表示。 2)压力损失:表示装置消耗能量大小的技术经济指标,有时也 称为压力降。 3)负荷适应性:表示装置性能可靠性的技术指标,即指净化装 置的工作稳定性和操作弹性。 4)净化效率: 表示装置净化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有时也称为 分离效率。对于除尘装置又称除尘效率;对于吸收装置,又称 吸收效率;对于吸附装置,则称为吸附效率。
这是表示吸收装置(包括湿式洗涤器)性能的重要技术指 标。
板效率常用总板效率、单板效率及点效率表示。总板效率 即平均板效率,又称为全塔效率。单板效率,又称为莫夫利( Murphree)效率,而点效率则是更具体地表示塔板上任一点的 局部分离效率。
(5)串联运行时的总净化效率
在实际净化系统中,往往把两种或多种不同型式的净化装置 串联起来使用,如当污染物浓度较高时,排放浓度可能超过排放 标准,或者虽能达到排到标准,因负荷过大容易引起装置性能不 稳定等,应采用两级或多级净化装置串联使用。
通过率是指从净化装置出口逸散的污染物量与入口污染物量之 百分比。
P值越大,说明出口逸散量越大。通过率P(%)可以下式表示
P So 100 100
Si
例如: 一除尘器的η=99%时,P=1.0%;另一台除尘器的η=99.9% 时,P=0.1%,则前一台除尘器的通过率为后者的10倍。
(3)分级除尘效率
设第一级净化装置的效率为η1,第二级为η2 ,则两级净化 装置串联运行的总效率为
η η1 η2 (11) 1 (11)(12 )
§6.3 有害气体的净化
6.3.1 概述 6.3.2 吸收与吸附原理 6.3.3 吸收与吸附装置
§6.4 净化新方法
6.4.1 非平衡等离子体空气净化 6.4.2 光催化净化方法 6.4.3 负离子净化方法 6.4.4 臭氧净化方法
§6.1 概述
§6.1.1 净化装置的性能 §6.1.2 净化装置的分类 §6.1.3 净化装置的选择
粒子的尺寸和质量比气体分子大得多,可采用过滤层过滤的 方法加以分离;
利用某些粒子易被水湿润,凝并增大而被捕集,可采用湿式 洗涤进行分离;
由于某些粒子的荷电性,在高压电场内利用静电力(库仑力 )进行分离的静电除尘。
2.气态污染物
a.分离方法:气态污染物在气体中以分子或蒸气状态存在,属于 均相混合物;大多根据物理的、化学的及物理化学的原理予以分 离。
进入装置的污染物流量为Si(g/m3) ,净化装置出口的相应
量为S0(g/s) 。若净化装置捕集的污染物流量为Sc(m3/s),
则有
Si=Sc+So
故总效率η(%)可表示成:
Sc 100 (1 So ) 100 (%)
Si
Si
(2)通过率(透过率)
当净化效率达99%以上时,如表示成99.9%或99.99%,在表达装 置性能的差别上不明显,所以一般采用其它方法来表示,最简单的 一种方法是用通过率P(%)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