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摘要】《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
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证辨证论治
汗是由阳气蒸化阴津而成,《素问·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头汗等,则不仅损阴津,而且伤阳气。
汗出异常为临床常见证,既可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如糖尿病汗出、妇女更年期汗出等。
对于汗证,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
笔者在此做一总结,希同行斧正。
1 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症,更用于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
《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宜桂枝汤”。
仲景详细论述了营卫不和杂病自汗的病机。
盖卫行脉外,
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
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于外,而发自汗之证。
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常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伤寒论》将桂枝汤引入杂病治疗中,极大地丰富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主之”。
本条承接53条而来,亦属杂病自汗证的范畴。
病人发热自汗出,时发时止,而脏腑无病,此发热自汗出应求之于营卫。
杂病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自汗,多为时作时休,且多不伴见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
上条曰“营气和”,此条称“卫气不和”,两条各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探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不同的是前条主证为常自汗出,本条为时发热自汗出,主症虽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治之。
“先其时发汗”,指在发热汗出之先,给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而取汗,亦防止汗出太过而伤正气。
桂枝汤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的良方,其病机为营弱卫强,临证以脉弱自汗(无论全身性自汗或局部自汗)为审证要点。
不论表里虚实之证,凡符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皆可使用之。
王媞[1]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中风半身汗出38例,痊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2%。
肖玉坤[2]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营卫不合汗出证14例,痊愈12
例,总有效率100%。
2 扶阳解表法
《伤寒论》中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表邪未解,重伤阳气,阳虚汗漏。
汗漏是指汗不停地出,出得多,非一般的出汗,阳虚甚可知,故治疗时仍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桂、附相合,温煦阳气,卫阳复而腠理固密则漏汗自止,漏汗止则阴液复而小便难、四肢拘急诸症自愈。
临床上,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多汗最效,还用于产后多汗证,更是效如桴鼓,临证以营卫不调,卫虚不固为辨证要点,其临床脉症为:自汗,恶风肢冷,畏寒以背部尤甚,脉浮缓或细弱。
可酌加玉屏风散、煅龙牡、五味子等,增强益气固表敛汗之力。
另外,由阳虚漏汗一症引申到凡一切液体由于阳虚不摄而外渗,诸如溢乳、二便泄漏不止、妇女崩漏、带下等阳虚而精、津、血的外泄所致的诸多病证,只要符合卫阳虚弱,卫表不固之病机,皆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可获异病同治之效。
3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