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基础知识
• 采掘工作面透水的预兆:
1、挂汗。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水在自 身压力作用下,透过煤层裂缝在煤壁上结成小水 珠。 2、挂红。水内含有铁的氧化物。 水的气味和颜色有变化。有臭鸡蛋味、发涩、发 滑。3、空气变冷。4、煤层发潮、发暗、无光彩。
• 5、发生雾气。巷道温度很高水蒸发形成雾气。 6、水叫。压力大、有“嘶嘶”的叫声。 7、顶板淋水明显加大、底鼓、片帮冒顶、断面 缩小、支架变形等。 案例:1、1996年正月15日,我矿7222工作面发 水。
• 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一般由一层或几层厚度 不定的泥岩、页岩、粉沙岩等比较容易垮落的岩层所组 成,一般能够随回柱放顶在采空区及时垮落。
• 老顶:又叫基本顶,一般指位于直接顶之上(有 时也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厚而坚硬的岩层。常由 砂岩、石灰岩等组成。
• 案例:1998年11月12日17时任楼煤矿中一采区 8212工作面机巷发生一起顶板伤亡事故,队长丛 维怀不幸牺牲.
• 为加强斜巷运输管理,完善斜巷运输安全设施,提高斜巷运输质量标准化水 平;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和相关规定,结合矿 区斜巷运输工作的实际,就加强斜巷运输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直接灭火,隔绝灭火,综合灭火。
• 用水灭火 (1)不能用水扑灭带电的电气设 备火灾和油料火灾,(2)要先切断电源; (3)要有足够的水量;(4)人要占据上风 头工作;(5)必须保持一个畅通的排烟通道; (6)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瓦斯、煤尘,观察风 向、风量变化
• 灌浆灭火
• 隔绝灭火 不能随意停风
6、火灾的三要素:热源、可燃物、空气。
• 气味感觉:煤炭从自热到自燃,氧化物内有多种 碳氢化合物,并产生煤油味、汽油味、松节油味 或焦油味等气味。
• 温度感觉:比正常的要高。
• 疲劳感觉:煤层自燃产生的有害气体能使人感到 头痛、闷热、精神不振、不舒服、有疲劳感觉
•。
第四节 矿尘防治
1、概念 •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矿物的细微颗粒,
产生高温 2300-2500度 产生高压 损坏设备、推倒支架、造成冒 顶人员伤亡,
产生冲击波 2340m/s 产生有害气体
• 主要预防措施
杜绝火源
防止煤尘积聚
案例:2001年7月22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岗子 村五副井发生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92人 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38.22万元。
2004年5月18日18时18分,山西省吕梁地区交口 县蔡家沟煤矿井下维修硐室发生一起特大煤尘爆 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93.3万 元。
井口房附近20米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炉取 暖。
• 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 • 井下严禁使用燃性材料作休息室等。 • 井下的废油、棉纱必须存放到指定地点。 4、煤的自然发火 案例:中一7215工作面老塘着火,余传军汇报调
度所
• 煤具有自然倾向性并呈破碎性堆积。 • 持续供氧 • 热量积聚
火灾的预兆: • 温度升高、湿度加大,支架、煤壁出汗。 • 有煤油味、汽油味。 • 人员出现头痛、头晕、精神不振等不舒服现象。 5、井下灭火方法
主要分煤尘和岩尘 2、危害 • 尘肺病 • 发生煤尘、瓦斯爆炸 • 影响工作条件,引发事故 3、煤尘爆炸及防治
爆炸条件:
1、煤尘悬浮并达到一定浓度;下限浓度为 45g/m3,上限浓度为1500~2000g/m3其中 爆炸力最强的浓度为300~400g/m3 2、高温热源;一般为610~1050℃. 3、氧浓度大于18% 煤尘爆炸的危害
• 五个三:
一炮三检、一炮三泥、一炮三戒、 一炮三哨、三人连锁放炮。
第九节 斜巷运输管理
安全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对象进行的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 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改 善和管理,提高效益,保障建设的顺利发展
• 相对涌出量:指在矿井正常生产条件下,月平均日产一 吨煤所涌出的瓦斯数量。
7、影响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因素
• 煤层瓦斯含量。它是影响瓦斯涌出量的决定因素。
• 案例:2003年10月12日22时40分, 石拐区国庆乡 脑包沟村太来窑二号井发生一起重大瓦斯爆炸事 故,造成九名矿工死亡,其中一人失踪未找到。
部瓦斯积聚。
(2)消除引爆火源 (3)限制瓦斯爆炸事故范围扩大的措施 案例:2004年5.13芦岭矿瓦斯爆炸伤亡86人。
2006年3月份卧龙湖矿马力在井下瓦斯突然突出, 他利用所学知识抢救了几十条阶级兄弟的生命,受到 局矿领导的奖励。
• 6.矿井瓦斯涌出形式:
• 绝对涌出量:指在开采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或单位重量 煤中放出的瓦斯量。
探放水原则. 《安全规程》第252条规定 •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必须针对主要含水层(段)建立
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井下动态观测,水害预测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探、放、堵、截、排“等综合防治措 施。
• 案例: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海南区鑫源煤矿 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 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
煤矿安全基础知识
目
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 • 第八节 • 第九节 • 第十节
矿井五大自然灾害 瓦斯灾害防治 火灾防治 矿尘防治 顶板灾害防治 水灾防治 通风管理 放炮管理 斜巷运输 井下用电安全管理
第一节 矿井五大自然灾害
1.什么是矿井五大自然灾害? 瓦斯 水 火 矿尘 顶板
• 顶板冒落的预兆: 1、发出响声,岩层下沉断裂。 2、掉渣。掉渣越多,压力越大。 3、片帮煤增多。 4、顶板裂缝张开并增多。 5、顶板出现脱层。 6、漏顶。 7、瓦斯涌出量增加。 8、有淋头水。顶板的淋水量有明显增加。
第六节 水灾防治
《煤矿安全规程》第285条规定 • 矿井必须作好水害分析预报,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
• 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 1.0%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 理。
案例:2007年3月6日11时40分,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牛马 司镇宏发煤矿因违法生产导致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15人死亡。事故发生后矿主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逃匿, 目前当地公安机关正在追捕中。 2004年2月23日6时10分,黑龙江省鸡西市煤业集团 穆棱公司百兴煤矿13#煤层东一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特 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7人(其中女工2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246万元。
案例:1994年刘桥一矿皮带失火烧死27人。 2、矿井火灾 外因火灾:是由于明火、放炮、电流短路、机械摩擦等
引起的火灾。
内因火灾:又叫自然火灾,是由于煤破碎后与空气接触, 发生氧化逐渐生热,经过一定时间,热量积聚。
矿井火灾的危害
• 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 产生高温; • 破坏矿井通风系统; • 引起瓦斯煤尘爆炸; • 毁坏设备和资源. 3、矿井火灾的预防
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和制度等, 前五项是管理内容,后两项是管理手段。
斜巷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的制度。
事故形成的基本要素
(1)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2)管理上的缺陷。 (3)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人的不安全行为 我矿使用的小绞车有:JD-11.4(一辆车)
JD-25(一辆车)JD-40(二辆车)JD-55(四辆车)
• 地面大气压力的变化。当地面大气压力突然降低 时,就会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瓦斯涌出量就会 增大,反之,瓦斯涌出量变小。
• 开采规模。开采规模是指矿井的开采深度,开拓 开采的范围以及矿井产量,开采深度越深,范围 越大,瓦斯涌出量越大。
• 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机械化采煤,煤的破碎较 严重,瓦斯量涌出量高。
2、祁东煤矿发水。大家还记忆忧心吧。
3、2007年3月10日20时44分,辽宁省抚顺矿业集 团公司老虎台煤矿73003综采工作面发生一起特 大透水事故,到今天上午已发现22人死亡、还有 7人下落不明。
第七节 矿井通风管理
• 《安全规程》第100条规定: 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不低于20%,
热源:具有一定温度和足够热量的热源 才能引起火灾。如煤的自燃、放炮、 瓦斯、电流短路等。
可燃物:在煤矿矿井里,煤本身就是一个 大量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如坑木、 各类机电设备、各种油料、炸药等。
空气:实验证明,在氧气浓度为3%的空气环境燃烧 不能维持。
矿井火灾预防: 准确地发现煤炭自燃初始阶段的特征,对防止
(温度、湿度与风速),以利于工人劳动和 机器运转
《煤矿安全规程》第102条规定:
•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度, 超过30度必须停止工作;机电设备硐室的空 气温度不得超过30度,超过34度必须停止作 业。
• 矿井常见的通风方法有:压入式通风, 抽出式通风,抽压混合式通风。 矿井通风系统:通风设施、设备和风 流路线工程。
• 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 一氧化碳不超过0.0024%。 二氧化硫不超过0.0005%。 硫化氢不超过0.00066%。 氨NH3不超过0.004%。 二氧化氮不超过0.00025%。
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
•
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把井下有害气体及矿尘稀释到安全浓度以下
并排出矿井。保证井下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第五节 顶板灾害防治
• 位于煤层上面的岩层叫顶板,煤层下面的岩层叫底板。 煤层顶底板岩层一般是由砂岩、粉沙岩、泥岩、页岩、 粘土岩、或石灰岩等组成。为此按煤层顶板与煤层相对 位置及跨落难易程度,可将煤层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 和老顶,把老底分为直接底和老底。
• 伪顶:是指紧贴在煤层之上、极易跨落的薄煤层。厚度 一般在0.3~0.5m,常有炭质页岩、泥质页岩等硬度较低 的岩层所组成。伪顶在回采时随着落煤而同时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