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1. 种子带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因此, 种 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 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浸种过程中, 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 造 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 造成 秕谷或畸形, 若侵入时间较晚, 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 但菌丝已经侵 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 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1.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初侵染。 2.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 3.带菌稻秧定值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 4.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 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 5.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 6.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各稻区 均有发生,其中以广东、广西、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发 生较多。
水稻恶苗病有称徒长病
恶苗病最早于1926年被发现,发病和土壤没有明显关联,在全球水稻 产区均有出现,由带菌种子和病稻草传播,波及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
恶苗病是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植株疯长、结实 率降低,明显影响水稻产量,严重者可降低50%以上。
病谷粒:播种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 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 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抽穗期:谷粒严重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状轻不 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5.土壤肥力差异 增施氮肥和未腐熟有机肥会刺激病害发展。通常氮肥肥力水平高的 田块水稻恶苗病发病重于氮肥肥力水平低的田块, 施用未腐熟有机 肥田块发病重。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 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 小4~6×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 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 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Gibberella 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220~ 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 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 11.5×2.5~4.5(μm)。
根据资料介绍,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3~39℃, 最适 温度为25~30℃, 最适侵染温度为35℃, 子囊壳形成 温度为10~30℃, 最适温度为26℃, 在25~26℃条件 下, 5 h内大部分子囊孢子萌发, 分生孢子在25℃的水 中经5~6 h即可萌发。病菌代谢中分泌赤霉素等物 质, 是促进水稻徒长的原因。
病菌以分生孢子覆盖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在水稻浸种过程中, 病种上的病菌能传染到无病种子上。 浸种后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作覆盖物, 当稻种萌发后, 病菌即可从 芽鞘侵入幼苗, 引起发病。 带菌秧苗移栽到大田后, 病菌菌丝体在稻株体内蔓延至全株, 在适宜条 件下陆续表现症状, 多数病菌产生赤霉素, 导致植株茎叶徒长, 少数病菌 可使稻株矮缩不抽穗, 还有少数病菌侵入稻株后不表现任何症状。
3.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理
2017年江苏
2018年东北
2. 品种差异 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一般晚 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 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3. 栽插方式 秧苗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通常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 菌侵染。机器栽插容易损伤水稻根系, 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 因此 机插田块重于手栽田块。
4. 播期迟 土温30~50℃时易发病, 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根据 海安地区的气候条件, 要适当早播, 避开病害最适温度, 减少恶苗病 病菌侵入。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1.选育无病种子。 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栽抗病品种, 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 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 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 以防传播 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加强栽培管理。 催芽不宜过长, 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 不插隔夜秧, 不插老龄秧, 不插深泥秧, 不插烈日秧, 不插冷水 浸的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