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
1、晶体管计算机的优势
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 提高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 伴随出现了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以及操作系统等。而且开发了一些 高级语言,软件产业也由此产生。
三、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1)
体积变小, 体积变小,功耗更低
电子管计算机 电 子 管 25 瓦 灯 泡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 (1945一、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1 2 电子管 算
3、基本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器和输出器。运 算器和控制器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或磁鼓;外 存储器采用磁鼓和磁带; 4、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 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 的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 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与 计算器), 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 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 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 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 大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 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 由於吃电很凶, 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 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价格降低 运算速度提高
集成电路板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 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 IBM360系统
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四、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1、特点
体积越来越小
功能越来越强大
开始运用鼠标进行可视化操作 价格越来越低 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
9+9÷3=?
பைடு நூலகம்
脑神经元的思考 大脑
(用四则运算规则和九九 乘法口诀 )
9÷3=3
中央处理器 9+3=12
大脑 收集信息 输入器 运算器 9÷3=3 运算 9+3=12
大脑 控制输出 输出
存储器
控制器
输出器
二、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 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 计算机,取名“催迪克” (TRADI C),装有800个晶体管。
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体系一样
输入输出设备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
请你为未来的计算机提出一个设想, 请你为未来的计算机提出一个设想,要求 用画图工具画下来。并且能够指明它的用途。 用画图工具画下来。并且能够指明它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