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1)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 戏是补尝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 伤的强制和约束,尝试不能在 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危险冲动,缓和内心的紧张, 发展自我的力量以适应现实的环境。
(
(3)埃里克森(E.H.Erikson) 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他则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 的一种健康 的发泄方式,在 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 也可以抚平创伤。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游戏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二、游 戏 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三、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 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 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 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维果茨基,埃里康宁(前苏联心理学 家)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 . 反映 人们的生活,其内容是社会性的, 主题也来自儿童的生活。儿童在游 戏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 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 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 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 脱和消除它。
(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 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 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 有相似之处。
(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 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 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 子的活动等。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 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 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 “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 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 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 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1)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 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成发 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 内多余的能量。
(2)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愈多。
(3)低等动物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 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对于高级动 物来说,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谷鲁 司提出能力练习说,也叫生活预备说。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 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 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控制是 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毛曙阳《关于幼儿游戏 本质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的思考》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主的 愉快的假想性活动
讨论:
对各种游戏理论,你有什么看法? 你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学前儿童游戏
著名学者于光远曾说过:“玩是人 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 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 术。”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 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儿童心理学、学 前教育学及各领域教育联系紧密。通过本门课程的 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戏的分类、发展、 价值,理解和掌握各类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本门课 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又注重提高学生 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 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
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 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导 游戏的实践能力。
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 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 性品质。
第一章 幼 儿 园 游戏 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 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 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 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 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 进化的各个阶段。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 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 阶段。
(一)游戏主题
即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是日常 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游 戏主题并非社会生活事件的简单再现,而是儿 童创造性地加工、改造的产物。
游戏主题具有社会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三个特 点
(二)游戏规则
即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的行 为和互动关系的规则。规则的功能在于 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 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 性。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ubel,1782-
1852)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
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 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 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 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心理学家 斯宾赛(H·Spencer)提出了剩余精力说。将 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 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 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表现为主 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 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 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 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 突,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 在想象中改变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 足。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 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 即生活。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幼2儿卷年P2龄18 特“游点戏的是一幼种儿有的目基的本、活有动意。识是的适,合 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 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特点: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刘焱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 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 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 造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