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论文题目:现今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作者姓名与学号:何蒙11126012学科(专业):材料学所在学院(系):材料系提交日期:二〇一二年六月八号摘要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
所以,大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本文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定义和解析,对中国现今的文化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了遇到的难题也提出了一些简略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1.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和内涵“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2.文化软实力现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
”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对软实力的理解和认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
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代中国文化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关系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
3.待解决的问题3.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亚细亚这个片大陆,自欧洲对其有了模糊的存在感开始就被冠以神秘的色彩。
它几千年的文化,它的土地上生长的种族,在欧洲铁蹄打开这片大陆前始终那么神奇未知。
似乎那时便注定了这样的预言,世界离不开亚洲,而亚洲也证明了它在几百年的沉睡后再次跃然于世界舞台。
亚洲的崛起是以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为引领和标志的。
日本的文化代表作——动漫(似乎全世界的人看到这个词时首先会想到日本),电子产品(sony和hitachi等等品牌无可比拟地出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性文化(这个不多做解释),sushi(寿司)和wasabi(芥末)所代表的饮食文化(我们甚至怀疑为什么小小的海中岛国能成为另世界着迷的饮食文化国度)。
我们知道,日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强国几百年的生产方式改变、观念改变、制度的改变,他们确实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民族,从类似闭关锁国的封建到敞开大门由欧洲的一切进出,他们既能有这样包容接受一切的气度,也有能在这样翻天覆地改变中始终坚持自己所根深蒂固的原有文化的坚韧,所以它从亚洲脱颖而出并还能在这样多变的世界形势下坚定站位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位置。
韩国的文化代表作——娱乐界、影视剧代表的韩流。
谁敢说自己家电视上从没放过韩剧,它的影响就是这么强势地进家入户。
也许它的经济等完全不能和日本相提并论,但是它对文化的重视却极大地促进了各方面在世界的影响力。
也许韩国部分人会有不着边际的提法,例如把很多他国的东西都归入韩国,甚至代替中国对端午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行为。
但这也是一种文化宣传,一种自信,只有宣传没有实力的行为也会渐渐叫人淡忘,所以,就这样一个古时中国的附庸国也在文化上给了中国上了一课。
印度的文化代表作——宝莱坞。
除此以为,印度在软件工业和区域特色文化方面已经拥有了世界性声誉,而其通过科技、军事、文化获得全球扩展的心思也不可不察。
谁人能想,这样一个在中国或者欧美看来如此非主流的国家,竟是全世界电影最高产的地方,印度的电影产业从最开始的本国受众面到现在逐渐越来越多的好片被世界接受。
同时,也是被认为是现今和中国同时以最快速度崛起的亚洲国家,它的文化输出带动的经济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在亚洲先立足,除了要学习他们的经验,也要有真正自己的东西拿得出来,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要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方式。
3.2从四大发面说起四大发明被世界所知所认可所使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一个时期的强盛以及那时无可动摇的一大霸主地位,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勤劳的象征。
可是越来越多的对我国的文化遗产的质疑,除了说明了我国的硬实力相对地退步,也说明了我国对待软实力的缺失。
举一个例子,说起汉堡热狗,想到的是美国,它所塑造的汉堡文化被全世界接受,为什么从来没有质疑汉堡,却质疑中国的粽子。
就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展示地不够,有些东西是部分忽略硬实力仍然能做到的。
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这些我们自己几千年融入骨子里的东西,竟然被忽略了,从闭关锁国到加入WTO,可我们的心态还是那样闭关锁国。
我们内敛,我们自谦,但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交流平台上是无法这样立足的。
我们需要强硬,文化软实力上的强硬。
展示,推广,也让外国人的骨子里融入一些中国文化。
这是我们忽略的,也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3.3眼中的中国中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对这种事实的看法可谓判若天渊:一方面是中国民族自信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可能被西方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
一方面是经济科技的强大,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文化依然不了解。
《远东经济评论》、《纽约时报》等出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指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和所谓“中国欲向海外扩张”,反映出西方学人群体中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种族偏见。
这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应受到批判,同时,需要在学术思想上杜绝“文化战争”的错误观念。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从从未知的东方古国到盛唐所带来的china(瓷器)和silk(丝绸)文化的文明大国,从第三世界的女性化形象到目前褒贬不一的两种声音——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文化被接受和认可。
我们的策略似乎用两个词就能概括,韬光养晦和勇敢展示。
或者内修和外现,相信通过努力,我们逐渐会让第一种声音埋没在后面一种声音里。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可能更加重要的因素——我们自己眼中的中国。
不可否认,国内一些声音是普遍存在的,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质疑,甚至批判。
毫无理由的觉得好或者不好都是不正确,确实很多都需要改进,但是全盘的否定也是走到了绝路。
自己眼中的中国是怎样就会影响希望展现给外国人的样子,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的都是糟粕必有崇洋媚外的嫌疑,而唯我中华地大物博的观念又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我认为,客观、全面、自信是对待这个问题的最好而又最简洁的方针。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4.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突出反映为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国从生存型社会进入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的发展型社会新阶段。
我想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我们来思考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作用,并将大家脑力激荡之后收获的智慧和经验付诸于实践,这是一件于国于民极其有利的大好事情。
论坛主办方经济日报社和江阴市委、市政府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登高望远,积极作为,善于在危机中捕捉商机,在逆境中寻找市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育新的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表现出了超前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