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六、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荐理由】2015-2019五年高考14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8道,考查频率129%。
【真题例证】1.(2019全国I卷,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排除C项。
3.(2019全国III卷,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B项;“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C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
4.(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5.(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
6.(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7.(2017·全国Ⅰ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开平煤矿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
8.(2017·全国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A项正确;20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9.(2017·全国Ⅱ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
10.(2017·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
11.(2016·全国Ⅰ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故D项错误。
12.(2016·全国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