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20_ _届)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

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

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

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2.1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刘静、李竹梅(2005)提出当前,我国企业界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借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丁瑞玲、王允平(2005)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即巨人集团失败的教训和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来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陈志斌(2007)在对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处于信息化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应针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中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中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中的人为风险等许多新的风险,及时引进和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借鉴先进的内控框架构建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有效内控机制。

2.2 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由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审计师评价对客户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致性和稳定。

Seibgjae Yu 和John Neter(1982)建立了一个随机模型以便从数量上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这有助于审计师在数量上评价内控的弱点。

此外,审计师还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审计抽样。

James M.Peters 和Jefferson T. Davis(2004)使用Access数据库以及三张Excel 表格建立了规范决策工具来帮助审计师选择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

仇莹(2005)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模型是对内部控制目标、控制程序、控制风险及会计报表认定目标、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和评价。

何凤平、吴军(2005)认为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孰轻孰重。

陈良民(2005)认为我国出台的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和规定的有效执行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并对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3 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3.1 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楼得华(2005)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方面分析,认为中小企业有其固有的弱点。

如在控制环境中的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这一面,认为中小制造企业出于诚信理念以及节约成本方面的考虑,往往忽视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和职工培训等工作,这在内部控制中是它的薄弱环节。

胡秀山(2008)研究认为中小制造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内审部门监督职能弱化、制度执行能力较差三个问题。

着重讲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较差方面,体现在:(1)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3)企业制度不健全。

(4)人事政策不完善。

(5)企业制度不健全。

(6)公司经营短视行为严重,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

3.2 中小制造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策略傅黎瑛(2005)经过相对的研究分析,认为优化中小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重视职业道德规范,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明确权责划分方法、完善人力资源控制政策及其实务、重视管理者的态度和董事会的风格、不可忽视内部审计监督方面。

胡秀山(2008)提出了六点策略:(1)完善公司治理机构,优化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

(2)建立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

(3)实施授权批准控制。

(4)加强风险管理。

(5)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6)建立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体系。

4 中小制造企业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楼得华(2005)认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分为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制度、凭证与记录控制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折扣和退让制度、发货通知单编制和证实制度、销货业务执行制度、销售发票控制制度、收款制度、信用风险控制制度、预算控制和监督检查控制这十二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特别提到了应收账款和坏账处理的控制制度。

制定了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

杨有红、徐心怡(2007)提出建立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有效扼制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

他们从组织结构的设置入手,在划清职能、明确职责的基础上,以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机制的原则为指导,设计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同时,从内外部环境的优化方面探讨了制度实施的环境因素。

袁卫孝(2009)相信在制造行业中,销售与收款是企业经营活动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基本包括6个环节:市场推广、销售合同谈判和签订、客户服务、发货、开具发票确认应收账款、收款。

销售与收款环节中,收款是最后一个环节,体现前面环节的成果,如果前面各环节出现舞弊风险,将会给收款环节留下很大的财产损失风险。

对于解决销售与收款的风险,他提出了运用职能分离法、建立客户信用评估和控制机制等方法。

5 总结从上文对内部控制及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及国内对于内部控制和中小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都有很多的理论和检验模型,为我们做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以后对中小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找出中小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其中的问题,为企业更好地做好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提供参考,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提供对策。

参考文献[1]安艳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3]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4]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程新生.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6]丁瑞玲,王允平.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性[J].审计研究,2005(5).[7]黄菊英.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J].财会通讯,2006(2).[8]胡为民等编著.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9]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11]刘琳,程玉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12]刘艳梅.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2009(11).[13][美]COSO制定发布,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4][美]COSO制定发布,张宜霞译.企业风险管理——应用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美]Teadway委员会起组织委员会制定,方红星主译.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6]彭君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17]杨有红,徐心怡.试论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1).[18]袁卫孝.企业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J].中国经贸,2009(2).[19]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赵小伟.内部控制文献综述[D].今日财富学术探讨,2008.[21]张颖,郑洪涛.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2]周在霞.内部控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23]Arad,H.A Clear Look at Internal Controls:Theory and Concept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J].Research Paper,2009(7).[24]Barefield,R.M.The Impact of Audit Frequency on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M]. Sarasota,Fla.: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75.[25]Bailey,A.D.& G.L.Duke & J.Gerlach & C.Ka & R.D.Meservy & A.B.Whinston.TICOM and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Controls[J].The Ac counting Review,198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