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目录一、需求论证二、建设目标三、建设思路四、建设内容五、保障措施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一、需求论证(一)产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
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
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
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11.71%;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83.01%,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5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
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现有基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84年,国家第三批示范校建设中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及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首批职业学校品牌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机械加工技术江苏省合格专业,机电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建设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1.课程改革基础:2007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点。
2014年6月份本专业群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查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并编写《车工技能》、《数控车技能》等6本项目化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把贴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典型机电类产品制造、加工、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作为课程的内容,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就业率达98%,近三年获得省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共34个。
2.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本专业群现有专任专业教师32人,其中本科率10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1.25%;江苏省职教领军人才1人、镇江市骨干1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3人、丹阳市教学骨干3人、硕士研究生10人。
近三年专业教师研发的一种直线式时钟、一种多功能跑步机、一种拐臂式注塑模具获国家专利,参与《江苏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编江苏省中职学校《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基础:建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个,设备总值1309.5462万元,拥有22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及23个校外实训基地。
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声誉好。
据调研组调研数据: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5.57%,半年后就业率为98%,毕业生平均起薪额1800元,毕业一年后平均月薪高达2500元。
二、建设目标围绕地方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现代制造业为目的,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工作岗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统筹我校现有的专业布局,以省级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省级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为骨干,涵盖“机械加工技术”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
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核心,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相关专业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融汇企业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设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加强校企互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服务活动,建设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探索以“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平台”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发展和丰富学校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以内涵丰富特色,以特色提升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实力和辐射能力。
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成为省内知名,市内一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在与此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成为示范。
为丹阳先进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
三、建设思路1.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调研分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以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将技能考证、行业标准、职业规范等融入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调整和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以“双师”培养为重点,加大引进兼职教师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优质“双师”教师团队。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按照构建、扩充、完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思路,建设能够满足校内实训和对外培训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寻求多途径的合作渠道,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加强内涵建设。
四、建设内容(一)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丹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服务现代制造业为目的,面向现代制造技术工作岗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准确把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现代制造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提高质量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就业为行动导向,以服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方针,以创新人材培养模式为主线,按照“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对校企双方的资源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使校企合作运行常态化、制度化。
如下表1所示。
表1 校企合作制度化构想(二)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以企业满意度为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改革,共同落实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工作。
专业群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流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流程总体框架(三)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在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现场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现代制造业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通过分析、整合和提炼,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流程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和态度,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模块的细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图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2.课程体系建设内容第一,以培养目标体系为依据构建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主要由中职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基础文化课程、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构成。
1)整合专业群公共技术领域课程,设置底层共享课程群。
通过专业群所面向的岗位群(见表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了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体系见表2)。
设置底层共享课程群,培养中职学生专业单项能力和素质目标以及相应知识内容的学习。
因此,我们根据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目标定位要求,各门核心课程按其课程职业能力预设目标,把培养学生面向现代制造业岗位群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能力以及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以“教学做合一”的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项目课程和案例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主导模式,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主要教育技术手段,对技术平台核心课程群实施综合化改革。
表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各专业面向的岗位表2 职业岗位、任务、能力第二,按照“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按照“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方向所服务面向的现代制造业,重点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加强知识、能力培养。
1)针对学生从业的岗位,开发形成一组以岗位专项能力训练为目标的中层分立课程群;2)从业岗位不是很明确时,则与典型的服务面向企业的业务骨干一道,针对学生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具有综合实训项目特征的专项能力,设计高层互选的课程群。
强调工作过程完整的综合实训,综合化核心课程的学习还不足以使学生具备岗位群内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的思路设置综合实训这一综合实践环节。
通过一组相互有机关联的综合实训项目将单项能力的实践融入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形成职业领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养成训练,同时也为今后职业生涯中可能的职业迁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