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我市“5+2 ”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如何将文化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特别是在我市如火如荼创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进程中,如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使之成为富民强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宏伟目标,是摆在我市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先后考察了集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中卫高庙,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景观的沙坡头,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颇具鬼斧神工的贺兰山岩画,还有自然奇观平罗沙湖。
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让考察团成员对塞上江南—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助力,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发展机制。
宁夏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快旅游行政管理改革步伐,建立调控更加有力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二)以景区整合为抓手,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宁夏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景区,在凸显黄河特色、回族风情、红色军旅、丝绸之路、神奇西夏、生态文明上出品牌、出效应。
(三)以特色旅游为亮点,增强旅游的文化魅力。
围绕“黄河金岸”建设,整合老景区,开发新景区。
利用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点、线、块相结合,设计适应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和线路,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塞上江南新天府”的风采。
(四)以全面立体发展为战略,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划。
扩大与兄弟省、市、自治区间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宁夏相比,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具有得天独厚地优势。
享誉世界的** 山庄、皇家外庙;被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的坝上森林草原;具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美誉的长城。
这享誉中外的名胜美景,与独特的红山文化、契丹文化、山庄文化以及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让**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了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我市不断开发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服务业当做主导产业培育,持续加大旅游项目投入力度,旅游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人数逐年递增。
2012 年我市接待中外游客首次突破2000 万人次,达到2010 万人次,同比增长18% ;实现旅游收入162 亿元,同比增长28.6% ,我市正在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
(一)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门票经济”在旅游收入中占主导。
市区旅游主要集中在**山庄及周围寺庙,旅游方式以观光游为主,游客参与性娱乐项目稀缺,形成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而且游客来过以后,很少再有“回头客”。
新近打造的《** 王朝》和《** 梦华》两台大型实景演出,虽然结束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历史,但游客多集中在7--9 月份三个月,其余几个月上座率不足三成。
(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一房难求”成为重大制约。
目前,全市目前拥有星级旅游饭店34 家,各类社会宾馆1600 余家,总床位4.7 万余张。
由于我市旅游受季节性限制,春秋冬三季饭店宾馆入住率不高,但是在夏季旅游旺季预定宾馆却成为最大难题,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尴尬局面。
此外,景区的配套设施不甚健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景区景点缺乏精细化和** 地域文化色彩,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粗放,“小散乱弱”成为市场乱象。
周边景区规模小、分布散、距离远,旅游市场管理粗放,景区科学、系统管理体系不健全,导游拉客、倒客现象时有发生。
旅游纪念品质量不高,设计创新不足,没有成型的、有规模的、彰显** 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投放市场,造成了产业链的脱节。
个别饭店接待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低下。
(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
一些地区一哄而起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不够、创意不足,导致园区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业的恶性竞争。
许多产业园没有构建科学的盈利模式,仅仅是打着旅游产业开发的旗号,抢占土地资源,拿到土地后大张旗鼓的开发地产。
一些产业园没有构建良性的产业体系,产出效益很低,仅仅靠政府特殊政策和卖地、租地度日,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三、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依托本地区、本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历史、社会、人文环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越来越被决策者所重视,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方面, 可以增强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点,有助于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经济的转变。
目前,全世界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 亿美元,并且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超过汽车、航空等制造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
美国,全球文化的中心,文化产品市场上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影视、大众传媒、娱乐活动风靡全世界,如迪士尼乐园、卡通人物、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等。
据统计,美国的文化产业总量占GDP 的30%,400 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有72 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也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
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 ,欧盟占34% ,亚太地区占19% ,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 ,韩国占5% ,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 。
从国内看,国家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振兴,迅速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并速腾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2 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 万亿元,文化产业在我国GDP 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强。
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上来看,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其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6%和17% ,总和占整个市场的60% 以上。
从我市看,依托得天独厚地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 5 +2”现代产业体系中第一主导产业着力打造。
2011 年,我市确定了“突出文化休闲特色、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并成功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纳入河北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目录,与京津冀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首都经济圈规划紧密衔接,统筹发展,这为**把文化旅游服务业做成第一主导产业指明了方向。
今年,为发挥良好生态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打造“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省里已明确将其上升为省级战略,全力争取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这又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通过对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注重相关资源整合,形成“大文化旅游”的发展格局。
在对现有成熟旅游产品进一步提炼的基础上,挖掘其具有共性的文化内涵,以此为魂,将分散在各个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给游客提供一个全新的旅游理念,延伸旅游业链条,进而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
以江苏为例,苏州、无锡、常州三地以吴文化为内涵和纽带, 将三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成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区、精品区和高效益区。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
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促,使旅游产品以文化传播的方式让人喜闻乐见、产生共鸣,从而形成集聚效应。
桂林山水因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云南石林因电影《阿诗玛》声名远播。
在宁夏镇北堡影视城,以明清时期屯兵的镇北堡两座废弃城堡为基地,将文化引入旅游市场和传媒市场,开创了宁夏文化旅游的一项新兴产业。
《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上百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国家AAAAA 级景区。
景区大门有这样一幅对联:“一片荒凉有文化装点成奇观,两座废墟经艺术加工变瑰宝” ,彰显了文化是生产力的强大内涵。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品牌战略,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者在行、住、食、游四个方面的花费是基本固定的,属于“有限花费”,而旅游购物的花费有很大的伸缩性,是“无限花费”。
正是这“无限花费”的部分为旅游业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天地。
由此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的潜力最大。
搞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它就会成为一张活的旅游目的地名片。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宁夏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农副畜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被誉为“红、黄、蓝、白、黑”宁夏“五宝”的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
特别是枸杞产业已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中国枸杞第一品牌”,并建设了国内首座以枸杞文化展示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枸杞博物馆。
(四)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水平。
各地都加大与旅游业相关的公共投资力度,用于改善道路交通、环保设施、文物保护和开发、旅游教育和科研、景点开发、景区度假区环境和辅助设施建设等方面。
同时,努力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宣传促销,着力开辟旅游“大市场”,提炼旅游的核心价值,找准闪光点和吸引点,搞好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和包装。
河南云台山景区成立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 亿元,建设了设施全、档次高、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投资1.5 亿元在景区全面实施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当中,对游客出入、景区车辆、内部管理进行综合调控。
通过建设,云台山已发展成为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等7 个国家级称号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精品景区。
五、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当前,我市正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