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联合路小学课题组长:张国良、顾桂芬成员:陈建飞、吴国祥、白蓉鹃、张娜李迪明、戴期华、叶敏、夏崇理一、课题的提出1、构建的背景根据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国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关键是对学生业余时间给予很好的安排和管理”。
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学校教育工作“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配合“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启动与“示范区”建设,和我市“校园文化建设年”工作的开展,满足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促进学校体育与学生终生体育的发展。
为此,依据我校多年来在体育、艺术和文化教育这几方面所形成的传统特色和学科教育的优势,我们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我们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是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和文化的(三大)社会功能,学校教育为满足时代社会培养人的需要(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重点是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交叉渗透后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育中所呈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它也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校园(包括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其中也包括校园体育文化。
但由于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对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构建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性物质来指导实践。
因此,我们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实践中,一定要加强研究,积极开展大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宏观理论,小到本校在营造实践中形成的微观理论的研究。
不仅要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要研究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更需要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2、构建的意义所以,我们期望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广大中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当前在体育活动课和课外文体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重竞技、重体质、重形式、重局部、重结果、重教师和轻过程、轻情感、轻意识、轻个性、轻全体、轻学生”的现象,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合理解决学生个性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矛盾;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特别是小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提高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文化学习。
并从现代教育发展在学科间所呈现出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趋势,和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出发,打破了各学科的学科间壁垒,以体育文化为媒体,来拓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探索各学科间相互作用、渗透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学科关系,以优化和整合学校教育系统。
为学校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改革,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积累丰富的经验,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1、体育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个方面,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
狭义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精神文化,包括科学理论、道德规范、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
所以,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运动文化也可以称体育文化,它是全人类的灿烂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属于精神文化。
2、校园体育文化广义地说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体育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一切精神现象,概要地说是指体育精神。
它包括学校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式等。
3、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看,广义是指一切由学校体育所创造出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狭义是指学校体育精神的产生、创造及其过程。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可以分二个方面。
一是从纯粹的精神生产的角度来创新和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和技术;二是从弘扬体育精神的角度,在广泛的意义上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物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本课题研究的范畴,是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对现代教育的要求,以满足青少年学生(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学校体育的发展。
从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路,重点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研究学校体育的技术与其发展;其次,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学校体育运动与人的发展(即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体育运动与其它文化形态(即其它文化学习)的关联和区别。
通过对不同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产品的构建,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探索并建立起一种新颖的学科间关系,来促进体育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构建的目标和内容(一)构建的目标1、根据文化的社会功能,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争创“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
2、初步形成一套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现代教育特征和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法和模式。
3、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完善“大单元小循环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解决学生个性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矛盾,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4、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解决学校当前在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
建立一种相互作用、渗透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学科关系,以优化和整合课外活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效率。
(二)研究的内容1、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模式(包括组织机构、内容形式、操作策略等)2、适合中小学创建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和产品3、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相互促进的关系4、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与学生个性体育和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关系5、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其它各种形态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构建的策略与步骤(一)构建的策略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广大中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
1、充分发掘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重视对传统体育活动所内涵文化的发掘,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研究,努力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地了解体育、关心体育,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2、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无处不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强化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努力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和设施的教育性,并意图通过主题式体育文化的构建,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3、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改革传统的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竞技为主单纯的体育比赛形式,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让更多的喜欢体育运动的人,能够参与到体育比赛中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创建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科学、艺术、实用、系统的原则和各自的特点,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于吸引各种怀有不同目标的学生去关心、观察、体验、认识体育,并最终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二)构建的步骤1、理论研究阶段(2002年3月---5月)搜集有关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研究实验方案,确定构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课题论证,撰写课题研究计划和申报课题。
2、资料准备阶段(2002年6月---7月)灵敏、协调素质测试、问卷调查、“特技”大汇展、体育绘画资料准备等。
3、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6月)(1)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1月)举办体育运动大会和课外体育活动:“田径活动月”和“民族与传统体育月”二单元;组织“谁是最棒的人?”和“我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是……?”主题班队活动、黑板报与征文展评2次;体育绘画、摄影和出版体育简报3期(2)中期测评(2003年1月)课题组会议:各课题小组汇报第一阶段的实验情况,并对结果做出初步评估的阶段性报告,提出和改进第二阶段实验的方法。
(3)第二阶段(2003年2月---2003年6月)组织体质测试(或达标锻炼)和校园吉尼斯活动,开展以“体育与健康”和“我的吉尼斯”主题征文与班队活动2次;组织“第四届校园文化节”,组织校园“吉尼斯”、体育舞蹈、体育绘画摄影、体育小制作小发明展评活动1次;出版体育简报2期(4)专家现场鉴定会(2003年6月)在学校体育文化节举办的同时,邀请有关的专家对实验的情况进行现场观察、作抽样调查分析。
4、总结阶段(2003年6月---7月)汇编课题资料档案、成果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5、结题(2003年8月后)(三)构建的范围与方法1、构建的范围海宁市联合路小学一至六年级19个教学班,学生900余人。
2、研究方法(1)文献法。
(综述资料)(2)现场观察法:对全体学生、对个别学生。
(3)访谈调查法:对学生、对家长、教师。
(4)实验法: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行为意识等作实验前后对比测试,统计分析。
五、研究成果(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从课题的实施过程看,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走进联合路小学的校门,你就会感到一股浓烈的体育氛围,无论是清晨、午间,还是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内的每一块场地、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有大批的学生在运动,舞龙、踢毽子、滚铁环、转呼拉圈、踩高跷、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抛乒乓球、跳健美操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