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

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

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

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

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

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

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

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

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

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养, 同时教学大纲纳进了法律基础、哲学等课程, 但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却是被边缘化的领域, 从学生
到老师这些课程都不被重视。

由此, 众多的学生不
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能对人生
进行正确的定位, 缺乏对人生的有效规划。

当前,
大学生情商低、交际能力差也已成为共识。

对毕业
生同学的调查显示, 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交际能力
对于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
又非常欠缺, 情商指数也远远低于社会中的同龄人。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层次改革
的对策思路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性缺陷已
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才的培养, 已将进一步影
响我国的国际竞争。

我们必须此引起
足够的重视, 对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式手段进行大力的改革。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 要综合采用两种方式, 主观改革与
客观推动相结合, 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 一) 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在我国推行了多年, 也初见成效。

但是, 在当前高考/ 一考定江山0指挥棒指引下, 我国
的素质教育仍显/ 定力不够0, 表面文章颇多, 实际效
果不大, 素质教育难以深入下去。

国家要优化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入校评价标准, 把目标调整到引
导素质教育, 造就创新人才上, 使创新人才培养教育
一脉相承。

改革高考入校标准, 变/ 死考知识0为考
能力、考应用, 从而使学生培养目标从形式到内涵都
端正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来。

依照教育从娃娃抓起
的规律, 引导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转向启发式的
教育, 变家长问/ 在学校学了什么0为/ 问了老师什么
问题0等, 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引导学生发
扬个性。

学校教育要改变教学模式, 培养启发型师
资。

教师要革新教学思路,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
养。

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计
划, 主动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一、国家和政府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控制高
校招生数量,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其基础设施
建设。

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留校任教,平衡高校
师生比例。

第二、正确处理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大学要争取更多的自主
办学权利,优化自身的办学特色,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
人才作为其办学宗旨。

同时,政府应做好一个监督者的工作,下
放更多权利,减轻自身负担,而在高校办学方面应严把质量关。

第三、各院校内部完善管理和监督体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质量监督方案,在教师教学,教工工作等方面好监督和反馈工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高良好的环境。

第四、高校教师要将精力主要投放于教学工作,加强与学生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圣神使命,同时要有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地为培养人才而不懈努力。

第五、在校大学生应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长远的人
生规划,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人生之路。

大学生在认真完成学业之外,还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重任,所以大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和国家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