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胡文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胡文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胡文艳摘要:本文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加强文本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校园建设,从而达到校园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优化校园环境,增强校园的管理机制,在校园中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出新时代的科技发展新校园,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要求,符合所有师生的要求。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文本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胡文艳,女,出生于1968年6月29日,汉族,河北人,先工作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致力于新生入学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所在地邮编为072751。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校园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学校制度、文化环境等。

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拓视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实际,就加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院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探讨。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创建于1958年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北京市属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先后培养大学本、专科人才35000多人,中专人才1000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000多人,短期培训超过50万人次。

培养的学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就职于首都商贸、金融界,成为社会精英,执掌着一批领军企业,被首都商界誉为“黄埔军校”和“经理摇篮”。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定型阶段,自制力较差,控制力较弱。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大专院校人文精神失落,主要表现为:少数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缺失,备课流于形式,讲课不注重效果,对学生要求不严,甚至包庇迁就学生;少数教师不思进取,啃老本,知识贫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存在着混日子的心理。

这些问题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通过灌输、引导、感化、制约、激励、凝聚的方式,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

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因此,需要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功能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另外,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求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摈弃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责任的狭隘意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局面,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和谐育人环境“十二五”期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提出了坚持“立足北京、面向财贸、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办学定位,以“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内涵式发展,加强文化引领,突出财贸特色”为发展思路,以“蓝海战略、一体化战略、品牌战略”为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体制活力,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放的举措与国际先进职业技术教育对接,在良好的办学环境中发挥优势,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财贸高职名校”。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大学院物质文化建设力度。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点。

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

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建设入手。

笔者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坚持“三原则”,努力做到“四化”。

物质文化建设要符合学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对于学校建设规划以及建设方案要实行“公示制度”,鼓励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多提合理化建议;其次,要坚持教育性原则。

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

在建造校园物质设施时,突出校园物质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把民族传统、时代风格、学校精神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统一起来。

精心打造和创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充实文化标志,建设人文校园;第三,坚持艺术性原则。

物质文化建设要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具有时代感,给人美的享受。

但决不能追求时髦、高档、漂亮。

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学校成员与校园环境的和谐。

我们国家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

学校同样存在校园整体规划是否协调、校园环境是否清洁幽雅、校园文化是否健康高雅等问题。

学校成员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是指校园环境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使广大师生爽心悦目,心情舒畅,乐于在校园里工作和生活。

加大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力度,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植树、栽花、种草,使学校成为“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园林式学校。

校园的美化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以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臵等,还应通过校园环境的点缀,体现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念等。

校园版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臵,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的悬挂等人文艺术景观要实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美化校园环境还要保持校园洁净,做到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臵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实现路面硬化、空地绿化、墙壁美化、地面净化,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同时要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净化校园环境。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近年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服务业“对人服务”的职业特征,针对服务业基层企业紧缺高素质能力人才的现状,确定了“树立财贸特色,培养服务业基层领班人”的人才定位,建立了毕业证书、财贸素养证书和财贸技能证书“三证书”人才培养制度。

这就要求学院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把制度文化建设好。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

校园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促进业务能力、塑造高尚师德、提高教学质量、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重要管理机制。

科学化、规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日益完备的物质文化设施,对于尊重历史,立足现实,进一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也是开发前者、促进后者的途径。

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

在强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唱响和谐主旋律。

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

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它的作用不是一时能够觉察得到,它的形成也不是一时就得已成就的。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内要建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内化为对学校师生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教师和学生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体现。

四、加强人本文化建设,倡导和谐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现有在校生8000人,有教职工近60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20余人。

在这样一所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学校里,坚持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着力于以文化因素挖掘师生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它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和情感的作用,以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

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就是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体现兼容并包,使不同的学术观都能在追求真理的旗臶下乐享其成。

和谐的学术环境取决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敢于冒尖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多个方面。

这些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最优秀的潜课程,对人们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因此,我们要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崇尚科学精神,立足学业创新”为主题的学术科研活动,鼓励、重奖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在教师中树立一面面旗臶;对在学术上碌碌无为的教师也应有相应的鞭策措施,使全体教师成为探求真知、严谨自律的学者,成为包容执著、厚德载物的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在学生中倡导诚信、求实、创新、进取的精神,这种带有浓郁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励学生智力、能力、创新力与学业的发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艰苦奋斗、团队协作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乐趣,促进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

校园文化,重在潜移默化。

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臵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