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侧颅底解剖

侧颅底解剖


2013-9-7
39
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解剖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乙 状窦相接续,该处颈内静脉 彭大形成向上隆起的球状结 构,向鼓室底突出,此结构 即为颈静脉球。
颈静脉球的大小变异较大, 平均为15mm宽,20mm高, 圆顶的顶高有时可以高出乙 状窦水平段3/4英寸(1.905 cm),有时高出不到1/4英寸 (0.635 cm)。
2013-9-7 13
岩骨前区
三叉神经压迹下方有 颈内动脉管。此管的 前上表面常有裂隙 (占96%),裂隙内有结 缔组织,该结缔组织 称为岩蝶下韧带,三 叉神经压迹处有岩浅 大、小神经管的开口。
2013-9-7
14
岩骨前区
面神经管的表面多盖 有薄骨壁,而无骨壁 覆盖,骨管向颅腔开 放的占15%。开放的 骨管会导致膝状神经 节直接暴露于颅中窝 硬脑膜下方。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后方与乙状窦水平段相毗 邻。颈静脉球与乙状窦垂直 臂下端之间的距离为 5.8±1.5mm。 内侧与枕骨基板相毗邻。 外侧与面神经管第三段(乳 突段)相毗邻。面神经与颈 静脉球外侧最短距离仅有1 mm。Saleh 测 量 其 距 离 平 均为 7. 8mm,刘 良发等测 量平均为8.8mm。

2013-9-7
43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颈静脉球下方移行为 颈内静脉。岩下窦开 口于颈静脉球前壁, 偶尔耳蜗导水管静脉, 以及第Ⅸ、Ⅹ、Ⅺ颅 神经附近的静脉也汇 入颈静脉球。
2013-9-7
44
后组脑神经与颈静脉球的关系
IX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者为90.5%, 位于其内侧者占9.5%。 X、XI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者占90.5%, 位于其前内侧者占9.5%。 岩下窦末端与IX脑神经关系密切,IX位于岩下 窦前方者占61.9%,位于其外侧者占28.6%,位 于其后内侧者占9.5%。XII脑神经出颅后与X关 系密切,二者并行
59
2013-9-7
10
棘孔
棘孔位于卵圆孔后外侧,卵 圆孔和棘孔前缘的距离为 2.6mm
棘孔是一短骨管,管长右侧 为7.3mm(6~14mm),左侧为 7.4mm(4~13mm) 一侧棘孔可成双或缺失 其内为脑膜中动脉,无棘孔 时,脑膜中动脉改自眼动脉 发出。
2013-9-7
11
韦萨留斯(Vesalius)孔
2013-9-7
9
卵圆孔
成人卵圆孔横径右侧为 3.6mm(2.4~6.2mm),左 侧为3.7mm(1.8~ 5.7mm)。 通过卵圆孔的神经血管
下颌神经离颅中窝 脑膜中动脉脑膜副支 下颌神经脑膜支通过 在卵圆孔内有静脉丛连接海 绵窦和脑膜中静脉(有时还连 接海绵旁窦)
2013-9-7
2013-9-7
32
颈静脉孔
在放射影像学上只能分为二个部分 前内侧的神经部,为岩下窦的后端和Ⅸ、 Ⅹ、 Ⅺ颅神经穿行 后外侧的血管部,为颈内静脉、枕动脉 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穿行。
2013-9-7
33
颈静脉孔
Rhoton和Buza将颈静脉孔也分为神经部和 血管部两个部分
神经部为Ⅸ颅神经占据 血管部为Ⅹ、Ⅺ颅神经和颈静脉球 这两个部分有纤维性桥隔开者为37/50,有骨 性桥隔开者为13/50。在6 %的标本中舌咽神经 通过一个独立的骨管出颅。
动眼神经在后床突前外侧,即在后床突与小脑幕 游离缘的最前端穿硬脑膜入海绵窦。 滑车神经在后床突的稍后方,正好在小脑幕游离 缘的下方穿硬膜。 展神经至海绵窦的入口在颅中窝看不见,因为此 神经最初是在颅后窝的硬膜内走行。
2013-9-7
57
三叉神 经及分 支
2013-9-7
58
2013-9-7
2013-9-7
3
颅底的骨性标志
2013-9-7
4
2013-9-7
5
2013-9-7
6
眶上裂
眶上裂内宽外窄。 裂的上界为蝶骨小 翼下面,内缘为蝶 骨小翼下根和部分 蝶骨体,下边为蝶 骨大翼上缘。
2013-9-7
7
眶上裂
眶上裂内通过的重要神经血管
• 泪腺神经 • 额神经 • 鼻睫神经
III、IV、VI颅神经 V颅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三个小分支
2013-9-7
21
2013-9-7
22
2013-9-7
23
2013-9-7
24
2013-9-7
25
2013-9-7
26
2013-9-7
27
颈静脉孔
Strurrock(1988)观察 了156个颅骨,发现右 侧颈静脉孔比左侧大者 为69%,左侧比右侧大 者为23%,其余均为双 侧等大。 颈静脉孔与颈静脉球完 全被骨板隔开者右侧占5 %,左侧占4.3%;被骨 板部分隔开者右侧占2.6 %,左侧占19.6%。
2013-9-7
28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的内口为前内侧端 小而后外侧端大的梨形。 其前外侧缘位于上方,形成 颞骨岩部的下缘,由颈静脉 裂、颈静脉棘、锥状窝(有耳 蜗导水管的开口),岩枕裂构 成。 后内侧缘位于下方,由枕骨 颈静脉裂、窦颈静脉棘和岩 枕裂后端构成。
2013-9-7
29
2013-9-7

2013-9-7
36
颈静脉球体瘤
2013-9-7 37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2013-9-7 38
侧颅底的血管神经
颈静脉孔区的血管神经解剖
出入颈静脉孔的结构颈内静脉、岩下窦以及 枕动脉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和舌咽神经 (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等重要结 构。 该区域的解剖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孔位于卵圆孔内侧, 孔内为穿过海绵窦的 基导静脉。有时还伴 随一根细神经。孔的 平均直径为1.2mm。
2013-9-7
12
岩骨前区
在岩上嵴可见三叉神经 切迹 岩骨前有一压迹,称三叉 神经压迹,三叉神经压 迹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 缘。压迹向前下延伸到 破裂孔和岩浅大神经沟。 破裂孔和三叉神经压迹 在面积大小上总是相反 的。
2013-9-7
54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颈内动脉水平段与附近的神 经、血管、鼓膜张肌的测量 值如下:脑膜中动脉与下颌 神经间距离4.1±1.1mm , 脑膜 中动脉与颈内动脉水平段间 距离6.8±2.0mm,下颌神经与 颈内动脉水平段间距离 6.9 ±1.8mm, 鼓膜张肌与颈内动 脉水平段间的距离 2.2±1.2mm。
2013-9-7
41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 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 内听道外端相毗邻。 颈静脉球的前方与颈内动 脉、耳蜗导水管以及从颈 静脉孔前、 中腔隙 ( Compartment)穿行的 结构:岩下窦、咽升动脉 脑膜支,第Ⅸ、Ⅹ、 Ⅺ 颅神经和脑膜后动脉相毗 邻。
2013-9-7 42
侧颅底解剖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概述
侧颅底是指在颅底下 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 各作一延长线,向内 交角于鼻咽顶,向外 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 后缘,两线之间的三 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2013-9-7
2
侧颅底的境界和分区方法
颅底下面的分区方法
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 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 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 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 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 为侧颅底。
水平段顶壁的内侧部是由 硬脑膜或一薄骨板形成, 将颈内动脉与Gasserian 神经节相隔。水平段的长 度为15.0~25.1mm,平均 为20.1mm。
2013-9-7 53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咽鼓管骨部于颈内动 脉膝部外侧横过,鼓 膜张肌半管位于颈内 动脉膝部及水平段的 外侧,二者的距离较 近,平均 2.2±1.2mm。
2013-9-7
15
岩骨前区
岩浅大、小神经管两 开口右侧相距 2.19mm(1.27~ 3.1mm),左侧相距 2.59mm(1.82~ 3.36mm)。 岩浅大,小神经向前 内下行进,埋在接近 骨面的硬脑膜内。
2013-9-7 16
岩骨前区
岩浅小神经在颅 中窝的偏低近岩 骨腹面行进。此 神经于硬脑膜外 层中,穿过下蝶 岩韧带终于耳神 经节。
2013-9-7
40
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解剖
颈静脉球的形态可分为隆起 型(66.7%)和低平型 (33.3%)。 当颈静脉球顶较低时,鼓室 底与静脉球之间的骨质较厚 而颈静脉球位置较高时,颈 静脉球与鼓室之间的骨质较 薄。此处常发生骨质缺损, 颈静脉球突出于鼓室腔内。 在这种情况下若行鼓膜穿刺 或中耳手术常致大出血和手 术困难。
2013-9-7
51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颈内动脉垂直段的重要毗邻为: 后方与颈静脉窝相毗邻 前方与咽鼓管相毗邻 前外侧与鼓骨相毗邻 其长度为6.0~15.0mm(平均 10.5mm
2013-9-7
52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水平段起自膝部,向前行 于耳蜗的前内方,达岩尖 处穿出岩骨。与耳蜗仅隔 以薄骨板。
2013-9-7
34
颈静脉孔
Dichiro早在60年代即描述了三种由于病理过 程而导致的颈静脉孔的形态改变: 整个颈静脉孔的不规则普遍增大,骨质边 界不清。可见于化学感受器瘤、转移瘤,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2013-9-7
35
颈静脉孔

神经部增大,颈静脉孔骨皮质完整,见于 Ⅸ、Ⅹ、Ⅺ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大的神经 鞘瘤可使整个颈静脉孔增大,骨边缘无破 坏。 血管部的突然显著性边缘光滑的扩大,多 为血管畸形所致。
30
颈静脉孔
颅外口为椭圆形或圆 形,其外侧界为环形 的鼓后板,内侧界为 与鼓后板呈90°的 骨板构成,由该板伸 出围成锥状窝的两个 嵴:向前倾斜的锥动 脉嵴和向后倾斜的颈 动脉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