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法勘探2-电阻率法

电法勘探2-电阻率法


S1
h1
1
红:ρ1=10, ρ2= ∞ ;h1=5 绿:ρ1=10, ρ2= ∞ ;h1=10 蓝:ρ1=20, ρ2= ∞ ;h1=10 玫红:ρ1=20, ρ2= ∞ ;h1=5
电测深曲线的中段

二层曲线较为简单,其中段是从首支向 尾支的过渡段,即随着AB/2 的加大,第 二层影响逐渐增大。
A M B M
地下电流场在供电电极附近分布极不均匀,其值趋于 无限大;而在两极中央地段,场的分布较均匀,变化 较平缓。 在AB的中点,V=0,中点左边V为正,右边为负; AB的中点上,E出现极小值。
( I A B jh = = j 2(L2 + h 2 ) M
Tn hi i
i 1
n

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测得的 电导称纵向电导(S) h
S


岩柱体由多个厚度和电性不同的岩层组 成时总纵向电导
S S1 S2
Sn
i 1
n
hi
i
4.电测深曲线的等值现象


根据电场分布的唯一性定理,层参数确 定的地电断面和电测深曲线之间应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 。 即一组层参数对应唯一的一条电测深曲 线,层参数不同的地电断面对应不同的 电测深曲线。

以K型断面为例:当ρ1 、h1、ρ3一
围内增加ρ2 减小h2,或者减小ρ2 增加 h2时,只要保证中间层的横向电阻
S2
h2 2 定, 较小的情况下,在一定范 h1
不变,曲线形态不发生变化。 2
h2

红色:h1=10,h2=2,h3=∞;ρ1=10, 蓝色:h1=10,h2=1,h3=∞;ρ1=10, 玫红:h1=10,h2=2,h3=∞;ρ1=10, 绿色:h1=10,h2=1,h3=∞;ρ1=10,

电阻率公式简化为:
U MN K I

实践当中,把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的排列 形式和移动方式称为电极装置,简称装置。
2.视电阻率

在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同时赋存有两种 或两种以上导电性不同的岩石或矿石)或地表 起伏不平的情况下,若仍按测定均匀水平大地 电阻率的方法计算的结果称之为视电阻率,以 符号ρs表示
B→ ∞
地面
r
M
对上式两边积分得:
I V C 2 r
2、两个异性点电源的电场
当r→∞,V=0 ,则 C=0 代入上式得 I V 2 r
ρ 空气
A
B
地面
ρ0
AM
M
j j
A M
B M
BM
jM
在任意点M处的,可按场的叠加原理知:
I 1 1 VM V V ( ) 2 AM BM A B I 1 AM 1 BM jM jM jM ( ) 2 2 2 AM AM BM BM I 1 AM 1 BM EM ( ) 2 2 2 AM AM BM BM
第n层电阻率ρ n趋近于零: AB/2足够大,测深 曲线尾支以0为渐近线水平直线。



ρ1=10, ρ2=100;h1=10

ρ n趋近于无穷大,可视为绝缘 电流在第一层介质中流过,AB足够大时, 电流穿过以r= AO为半径,高为h1的圆 柱表面,圆柱的侧面积:2π rh1
I 2 rh1

(1)同层等值现象

以H型断面为例:当ρ1 、h1、ρ3一
S 等 值 现 象
极小值不明显。此时当ρ2 、h2在一定 范围内同时增大或者减小,只要保
证这一中间层的纵向电导 S2 变,曲线形态不发生变化。
2
h2
h2 2 定, 较小的情况下ρs曲线中段 h1


红色:h1=10,h2=2,h3=∞;ρ1=150, 蓝色:h1=10,h2=1,h3=∞;ρ1=150, 玫红:h1=10,h2=2,h3=∞;ρ1=150, 绿色:h1=10,h2=1,h3=∞;ρ1=150,

ρ1<ρ2
ρ1 >ρ2
(2)三层模型电测深曲线类型

三层断面是由位于厚度无限大的基底层上面的 厚度有限的二个电性层组成,在这个模型中, ρ 1、ρ 2和ρ 3之间有四种关系,根据这些关 系,三层断面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A型: K型: H型: Q型:
ρ ρ ρ ρ
ρ 1< ρ 1> ρ 1> ρ
ρ s=ρ
1
均匀半空间
ρ s= ρ
M N
1
ρ1
山谷地形
ρ
s> ρ 1
M
N
ρ1
山脊地形
ρ s<ρ1
M N
ρ1
(二)电测深曲线类型及特点 1.曲线类型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二层、三层或更多层的地 电断面 (1)二层模型电测深曲线类型 二层地电断面中包含厚度有限的一个电性层, 其下伏为厚度无限大的基底层,而电阻率ρ 1 和ρ 2之间关系只有两种类型:ρ 1<ρ 2和ρ 1>ρ 2。
ρ空气
地面
ρ0
(一)点电流源电场分布规律
为了建立地下电场,总是用两个电极(例如A、B) 向地下供电。这两个接地的电极(A、B)称为“供电 电极”。 当供电电极的大小比它们与关测点的距离小得多时, 可把两个供电电极看成两个“点”,故又将它们称为 “点电源” P
ρ 空气
A
B
地面
ρ0
1、一个点电源的电场 设在地面A点向地 ρ空气 A 下供电,电流强度 为I,地下半空间的 ρ 电阻率为ρ。地下 距A为的点M处的 电流密度为: I r jM ( r 由A指向 M ) 2 2r r I r 电场强度为: EM j 2 2 r r I dV dr 电位为: 2 2 r


不难看出,随着断面中层数n的增加,断 面的类型数按 2n-1成比例增加。 实际上,在建立所有电法勘查的理论基 础时,都利用上面描述的水平均匀层状 断面模型。
2.水平地层上电测深曲线的基本性质

为了进一步了解电测深曲线的特征,我 们把电测深曲线统一划分为三段:
AB h1 2 AB H n 1 2


电阻率测深法简称电测深,是用来探明 水平层状(或近水平层状)岩石在地下分 布情况的一组电阻率法变种。 每个测点的电测深观测结果,绘制成一 条视电阻率ρ s 随极距 AB/2变化的电测 深曲线。
(一)电阻率的测定和视电阻率
1.均匀大地电阻率的测定
UM I 1 1 2 AM BM
而在
jh I h 2 2 L2 2 0 2 5/ 2 L (h L )
即当 L h / 2 (或者
AB 2h )时, h深度的
电流密度最大,该供电电
极距称为“最佳电极距”。
例如:要使100m深处的电流
密度最大,则AB应大于或 等于140m。
第三节 电阻率法
一、电阻率测深法
第二节 地球中的电磁场
一、均匀半空间的人工直流电场
在物理学中,恒定电场是用三个相互有联系的 物理量V(电位)、E(电场强度)和 j(电流密度) 来描述的,其间的关系为: dv=-Edr , E=j · ρ 设大地是水平的,与不导电的空气接触,介质充满 整个地下半空间,且电阻率在介质中处处相等,称这 样的介质模型为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即:
A j A在MN中点O处产生的电流密度: MN

AB两个点电源在O处产生的电流密度 翻倍。

j 均匀半空间O点处电流密度:
AB
o
视电阻率的微分形式
s
r AB 2
AB jMN s AB MN jo
I 2 r
MN 1
1
h1
1
h1
h1 AB lg s lg lg 2 1

的部分称为首支 的部分称为尾支
其余部分为中段
电测深曲线的首支

AB h1 2
由于AB距离很小,电场作用范
围仅限于第一层介质中,第二层及以
下岩层对视电阻率的影响较小
s 1
电测深曲线的尾支

第n层电阻率ρ n有限:AB/2足够大,测深曲线 尾支出现以ρ n为渐近线水平直线。 第n层电阻率ρ n趋近于无穷大: AB/2足够大, 测深曲线尾支出现与横坐标为45°夹角的渐近 线。

在实践中发现,某些参数不同的地电断 面对应的三层电测深曲线,彼此相差甚 小(在实际观测误差5%以内),以至区别 不开,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相同的。

地电断面参数不同,电测深曲线却完全 相同(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相同)的现象 称为电测深曲线的等值现象。
三层地电断面:S等值现象(H型、A型 断面)和T等值现象(K型、Q型断面)。
U MN S k I


为了揭示视电阻率变化与地下电场分布 之间的关系,我们引入视电阻率的微分 表示式。 在地表不平、地下岩、矿石导电性分布 不均匀的条件下,对于测量电极距MN很 小的梯度装置来说,MN范围内的电场强 度和电流密度均可视为恒定不变的常量。



经推导得出视电阻率的微分形式: jMN S MN J0 jMN和ρ MN分别表示MN处的电流密度和 电阻率,j0为地表水平、地下为半无限 均匀岩石条件下的电流密度。 在对视电阻率曲线进行定性分析时,经 常用到上式
A h
A(I)
L
o h M
L
B(-I)
jB M
jh
L jh 2 j cos 2 ( L h 2 )3 / 2
I
jh的方向平行于地表
jA M
上式表明,AB中垂线上任意一点M处 j 的大小,除与 I 有关外,还与M点的深度(h)及电极距大小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