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酒,十分注重礼仪,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除设有专职的祭祀官——祭酒、录事、监酒之外,对祭祀用的器皿也非常讲究。
东汉末年,班固著汉书,其中就记有“舜祀宗庙用玉斝,其饮器欤。
”其意思说:“舜当政时,在宗庙前举行的祭祀活动饮酒都要用玉制的斝”。
禹以后的夏朝,大量使用的是陶器。
公元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在山东省济南附近的城子崖旁曾发现4800多年前的古城遗址。
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黑陶,其中有许多陶制的酒器,到了商朝,随着冶金术的进步,青铜器的出现,王公贵族们使用的酒器也由陶器改为青铜器,器型也更为复杂。
经考古发掘,博物馆中现存的青铜酒器就有多种器型。
其中最常见的有:
1.爵:青铜器,上有二柱、下有三足。
2.觚(音Gu):青铜器上有喇叭状园口,细腰,下有园盘状高圈足。
3.觥(音Gong):青铜器,较觚矮,腰呈椭圆形,有兽头型盖,或者整个器型呈兽型。
4.尊:青铜器,形状同觚,比觥较高,有方形或圆形多种样式,又泛指一切酒器。
5.觯(Zhi):青铜器,形似尊,但较小,或有盖。
6.斝(音jia):下有三足,上有二柱、与爵不同之处为圆口圆腹,状似水盂。
7.角:通俗的酒器,形状类似于爵,但无柱,造型比较简单。
在《礼记》:礼器篇中载有“尊者用斝,卑者用角”。
8.斗:方形酒器,口较敞,呈碗状。
9.散:具体形状未见文字记载,考古也未见实物,据历史学者王国维考证,散即斝的别称。
10.(né):盛行于商周的青铜酒器,园口深腹有盖,状如现今茶壶加上三足。
11.卣(yoù),盛行于商周时的青铜器,有园形和椭园形两种,深腹大肚,圈足,有盖和提梁。
12.白:古时罚酒时用的杯子。
形状无记载。
古文中有“浮一大白”,“飞觞举白”的句子,见文选,右思《吴都赋》。
13.卮(zhi):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形状奇特,“卮器满则倾,空则仰,随物而变。
”
14.罍(lei):古代酒器,有陶器和青铜器,形似大壶,小口,有盖,大腹,肩部有耳环。
15.斛:古时较大的一种酒器,秦以后成为一种量具,一斛即一石,南宋时改一斛为五斗。
除以上数种酒器之外,另有、觞、盅、簋、、盂、壶、瓮、海、杯等多种酒器。
还有一种皮制的口袋,称做“鸱夷”,汉书;陈遵传注释,鸱夷,腹大如壶,尽日盛酒。
古时的酒器“壶”也不同于现代的茶壶、酒壶,壶的器型较大。
由于各种酒具器型不同,容量也有大小,有文字记载,一升为爵,二升为觥(也有文字称二升为斛),三升为觯,四升为角,五升为散,一斗为壶。
壶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葫芦状广口大花瓶,有方形或圆形,古人饮酒时做投壶之戏,将箭投入壶中以赌胜负,负者饮酒,即指此壶。
至于商周时期各种酒器的容量,没有准确的文字记
载。
古时各诸候国度量衡均不统一,至今已很难考证。
古时计量,多以升、斗、斛、石为单位,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才统一了度量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国时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漆器,青铜器便比较稀少了。
比较细心的观众,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就可看到多种古代的酒器的器型。
盛唐时的经济大发展,开始使用金、银打制的酒具,曾有某人用124两黄金打制了十个一套大小不等的酒杯。
江西省也曾出土过成套的银酒具。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曾写过鸬鹚杯、鹦鹉杯、苏州杓、力士铛等酒具。
在印度洋和南海菲律宾等处出产的一种鹦鹉螺,形状和颜色象鹦鹉的嘴,用来制成酒杯则叫鹦鹉杯,舀酒的杯子长柄弯曲象水鸟鸬鹚的脖子,故名鸬鹚杓,苏州产的比较有名。
力士铛则是一种热酒的工具。
唐时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酒器也随之出现,玉杯、夜光杯、九龙杯、根雕的套杯。
宋代制磁业大发展,青铜器成为历史的文物,金、银器大多改制成了流通的货币。
明、清两朝开始用锡和黄铜制作各种酒具、工艺比较讲究,造型也十分精美。
玻璃器皿出现在晚清时期,大量流行已是民国了,但必须说明的是,自古以来酒器的发展就是一部社会的发展史,但使用这些酒器的大多是帝王将相,贵族地主。
普通的贫民百姓,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仍然使用着粗陶大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