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 (3)第三章保护容和重点 (4)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5)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 (6)第六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12)第七章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5)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8)第九章规划分期和实施保障 (18)第十章附则 (2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名城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次规划适用围是江阴市域辖区围,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重点针对江阴中心城区的历史城区制定保护要求和措施。

市域历史村镇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需单独编制。

第四条规划主要依据(一)《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二)《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四)《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六)《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七)《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年)(八)《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86号)(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50357-2005)(十一)《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五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

第六条文本中字体加粗并带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容。

第二章保护指导思想、保护目标和原则第七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促进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标(一)继承和保护江阴市的江防要塞之城、百越舟车之会、吴文化起源之地、名人荟萃之邦、中国民乐之乡、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名区等历史文化特色。

(二)保护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使其历史文化涵和价值得到充分展示。

第九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一)分类型、分层次、分级别保护的原则。

(二)真实性原则。

注重保护承载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

(三)完整性原则。

注重文化遗产本体、历史环境、遗产文化涵和形成要素的整体保护。

(四)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五)远近结合,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保护容和重点第十条江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容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地下文物埋藏区等,以及市域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运河水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精华、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等(详见附表1)。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一)历史城区:整体格局和风貌。

(二)历史文化街区:北大街、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

(三)文物古迹:体现江阴军事要塞特色的炮台旧址、电雷学校山洞仓库和码头旧址、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等。

第四章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第十二条市域山水环境和运河水网的保护保护山体的完整性,严禁开山采石,对已破坏的山体采取生态恢复措施。

保护运河水网,改善河道水质,加强两侧景观绿化建设(保护的山体详见附表1、保护的运河水道详见附表6)。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保护青阳、长泾和顾山镇3处名镇,徐霞客镇的湖塘里村和北渚村2处名村。

第十四条市域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保护江阴市域的98处文物保护单位(详见附表9)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五条市域历史建筑的保护全面调查市域的历史建筑,对其实施紫线规划管理。

第十六条市域古树名木的保护保护市域的135棵古树名木(详见附表7)。

第十七条市域文化线路的保护保护作为京杭大运河支线的锡澄运河文化线路。

第十八条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保护市域的江阴蚕种场、青阳镇茧行、华西村创业窑等体现江阴近现代工业发展和1950年代以来乡镇工业发展的工业遗产。

第十九条市域历史名人纪念地的保护保护市域历史名人的故居、牌坊、题记和墓葬等名人纪念地。

第二十条市域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实施保护区划管理。

位于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地下文物埋藏区,不应安排建设用地和大中型建设项目。

第五章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展示第二十一条历史城区的规划围包括古城墙以的城区、古城墙以外的北大街、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君山等地区。

总面积372.12公顷,其中古城墙面积约195公顷。

第二十二条总体保护措施(一)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定位为具有山水城市特色,体现历史格局风貌和文化涵的高品质城市中心区。

(二)历史城区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相结合的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

(三)完善城市新区的城市功能,疏解历史城区的功能,控制历史城区的建设强度,缓解历史城区建设和交通压力。

第二十三条历史城区的保护容保护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具体包括山水环境、城址轮廓、历史街巷、历史水系、天际轮廓和景观视廊,以及各风貌景观片区的历史风貌等。

第二十四条山水环境的保护保护君山、锡澄运河等山水环境,延续山、水、城的形胜格局。

第二十五条高度控制和景观视廊的保护(一)按照12米以下、12-24米、24-36米、大于36米共4个级别,分区控制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

(二)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地块的建筑高度控制为12米以下。

历史文化街区部高度控制详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要求。

(三)划定君山—锡澄运河、君山—2条景观视廊。

君山—锡澄运河景观视廊区域包括:君山山体围和锡澄运河、环城北路、君山路、滨江路等道路围合的区域,建筑控制高度为24米及以下。

君山—景观视廊区域包括:君山主峰和主峰之间的连线两侧各外扩75米的区域,建筑高度控制为30米及以下。

第二十六条历史街巷的保护(一)保护历史街巷的名称和走向,建设风貌和谐的街道景观(详见附表5)。

(二)保护西大街、司马街、人民路步行街、青果路、南街、中街、西横街、县湾街等主要街巷格局。

第二十七条历史水系的保护和展示(一)保护历史城区和周边的东横河、东城河、东转河、运粮河、鲥鱼港、新河等护城河和古运河历史水系,加强河道蓝线管理。

第二十八条历史景观的展示(三)以护城河和环城绿带展示标识城址轮廓。

以雕塑、景观建筑等标志物提示各城门位置。

(四)以景观提示的手法展示历史城区已经消失的部分河道。

(五)展示北大街-君山、人民路-公园、文庙-兴国寺塔、炮台、南菁中学、舜过井-适园、忠义街等7处风貌景观片区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九条历史城区用地功能调整(一)与公园、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相结合,改善人民路和虹桥路的商业环境。

鼓励人民路的商业职能向西大街、中街等平行人民路的历史街巷发展。

(二)延续北大街、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商业、居住功能,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城市特色商业;鼓励小型传统文化演出、展览交易、传统技艺的教育传承和文化休闲等设施进入历史文化街区。

(三)规划在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西北侧建设江阴民俗博物馆。

(四)增加公共绿地。

结合城址展示,沿锡澄运河、东横河、东城河和环城南路建设带状公共绿地;结合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的改善,建设小型公共绿地。

(五)公共绿地的建设应注重延续历史特色。

适园南侧的公共绿地建设应延续江南私家园林的艺术特点。

(六)逐步搬迁历史城区部的二、三类工业企业,改为居住等用地功能。

第三十条历史城区的人口容量控制历史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向东部和西部城市新区组团疏解,规划期,历史城区人口从4.5万人(古城墙人口约3.6万人)降为3.6万人(古城墙人口约3万人)。

第三十一条历史城区道路交通规划(一)在历史城区实施公交优先措施,创造优质的慢行交通环境,限制供应停车设施,限制货运车辆行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密支路网。

(二)加强环城路的交通职能,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历史城区。

(三)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除消防车道、街区部货运和救护车辆通道外,历史街巷都作为非机动车道,结合锡澄运河、东横河、东城河、运粮河等滨水步行道,构建历史景观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

(四)历史城区中道路交通系统和设施严格执行《江阴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五)历史城区道路桥梁、公交停车场站、社会停车场、机动车加油站等交通设施的形式应满足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历史城区的市政设施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历史城区给水管网成环状布置,水源为长江水,经江阴区域水厂采取。

历史文化街区给水水源以周边道路市政干管为主,采用生活和消防用水共用管网,当管网无法满足消防要求时,应建设备用消防水源。

(二)污水工程规划:主干管布置于环城北路、路、青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塘前路、澄江路等。

历史城区污水经收集后进入城西污水处理厂处理。

(三)雨水工程规划:雨水管道在红线宽度42米以上道路、36米以上三块板道路下两侧布置,其余道路下单侧布置。

雨水经管道收集后,就近、分散、重力流入附近河流。

(四)供电工程规划:历史城区部110千伏和35千伏电力线路都采用埋地敷设。

保留现状35千伏宝塔变,在环城南路和锡澄运河交汇处东北位置规划新建110千伏1#变。

(五)电信工程规划:通信线路采取管道埋地方式敷设。

保留现状历史城区邮政君山支局、联通网络汇聚中心、江阴市电信局、邮政人民路支局、有线电视澄江前端等设施。

(六)燃气工程规划:现状瓶装液化石油气全部搬迁出历史城区围,减少安全隐患。

燃气管网采用中压-低压两级压力系统,实现100%覆盖。

管网采用环状为主、环枝结合的方式。

历史街区利用周边楼栋调压箱或区域调压站降压使用。

(七)供热工程规划:近期采用枝状管网,远期各热力网之间形成互联网。

热力主干管道应尽量避开历史文化街区。

(八)环境卫生工程规划:规划公共厕所为一、二类水冲式公共厕所。

居住用地按照每平方公里3-5座设置,公共设施用地按每平方公里4-11处设置。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

历史文化街区污水管网尚不完善的区域,需建设化粪池等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随着市政污水管网的完善,粪便纳入污水管网实行管道排放,污水厂集中处理。

(九)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照常规设置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发生矛盾时,应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第三十三条防灾和环境保护(一)江阴市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河道排涝标准取20年一遇。

历史城区防洪堤坝工程设施应与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协调,重视沿岸码头、古桥、纤路和驳岸等历史元素的保护和展示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