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 知识结构
生物进化理论: 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方向: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人类的 起源和 进化
类人猿: 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
起源:
森林 古猿
造山运动 气候变化
陆地 森林
南方古猿
人类 祖先
类人猿 祖先
分界标志 直立行走
人类进化
能人: 制造和使用工具 直立人:能用火,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例:北京猿人等)
实验: 雷迪(腐肉不能生蛆)
巴斯德(鹅颈烧瓶)
化学进化论: 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 学途径逐渐进化而来的
实验:米勒模拟原始地球 原始大气:氨、氢、甲烷、水蒸气,没有氧气
原始地球
无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
原始生命形成于原始海洋
证据——化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女性
附属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和受精作用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场所
人的生
阴道:精子进入和婴儿出生的通道
殖发育
初期:卵黄
生 物 的
胚胎 (子宫) 着床:胚胎
养料、氧气 (胎盘、脐带)
母体
生 殖
废物、二氧化碳
和 发
发育
身高和体重突增
育
特点 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
性发育和性成熟 男:长胡须、喉结突出等
青春期
植物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
遗传 变异
物质 基础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遗传: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变异:亲子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差异的现象
遗传物质: 生物体 细胞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定义: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真菌
有真正细胞核
多细胞:真菌、大型真菌
孢子生殖
病毒 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内核 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复制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
生殖 发育
生殖: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 生长: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 发育: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
生殖 系统
男性
主要器官: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器官: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阴茎、阴囊 主要器官: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基本 概念
等位基因:成对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有表现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aa 表现型:生物个体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
规律: 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成对 的基因在形成配子(生殖细胞)时互相分离,再随着配子的结 合而结合,因此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与人类关系
举例
监测空气污染
二氧化硫 葫芦藓、地钱
蕨类植物 阴湿
根、茎、叶 孢子生殖
煤炭等
卷柏、满江红
种子植物 广泛 维管组织、种子 种子生殖
裸子植物(无果皮)
种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
(有果皮) 单子叶植物
密切
花生、大米
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最低等)、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分布最广)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
性别 决定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男:22对常染色体+XY 女: 22对常染色体+XX
两性生殖细胞染色 体组成
男:精子
22条常染色体+X 22条常染色体+Y
女: 卵细胞 22条常染色体+X
遗传与 环境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一般环境条件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 表现型很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结构
骨质
骨密质:骨干外周,骨组织致密 骨松质:骨干内侧、骺端,呈蜂窝状
运动形成 (运动系统)
动
物
的 运
结构
动
在骨髓腔中:幼年为红骨髓,成年为黄骨髓,
骨
骨髓
大量失血时,黄骨髓可变为红 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生长
在骨松质中:终身为红骨髓 长长:骨骺端软骨层细胞 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
成分:成年人有机物约占1/3;少年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 硬度小、易变形;老年有机物少于1/3 ,弹性小易骨折。
智人: 从事农业,创造艺术等(例:山顶洞人等)
现代人种: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尼格罗人、高加索人
4 6 亿
38 亿
细菌、蓝 无脊椎动物 鱼类 细菌等 (三叶虫)
原生动物 高等藻类 裸蕨类
太古代 元古代 前寒武纪时期
早期
中期
古生代
两栖类 有翅昆虫
蕨类
晚期
爬行类(哺、鸟) 哺乳类、鸟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细菌病毒:T噬菌体 有机物
物
捕食
营养方式
共生
异养: 寄生: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 生活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腐生:将枯枝败叶、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分解者
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腐生性微生物:枯草杆菌、霉菌、蘑菇
成分/ 地位/ 角色
寄生性微生物:炭疽杆菌、病毒 消费者
物
圈 生 态
营养结构
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
系 统
(捕食与被食) 食物网
(
)
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作用
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积极 消极
生 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
圈 中
鸟类:褐马鸡、黑颈鹤
的
特产珍 爬行类:扬子鳄
两栖类: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如:青蛙)
鸟 类:体内受精、卵生、直接发育
鸟卵结构:胚盘(受精卵分裂形成,最终发育为雏鸟)、卵白等
哺乳类:体内受精、胎生、直接发育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
有性 生殖
概念:由亲体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特点:后代的生活能力强
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共生性微生物:根瘤菌
生产者 自养性微生物:蓝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
与人类 关系
弊:艾滋病(破坏淋巴细胞,免疫力下降)(痢疾杆菌,黄曲霉菌等)
食品: 酵母菌、乳酸菌、蘑菇、木耳等 利
医药: 抗生素(青霉产生青霉素)
结构特点
形态/分类
生殖方式
备注
细菌
无成形细胞核
球形、杆形、螺旋状
分裂生殖
单细胞:酵母菌
出芽生殖 缺氧时产生酒精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意义: 扩大生存空间,增加利用资源的机会。利于动物生存和繁衍
运动方式与 环境相适应
水中:游泳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注意区分) 空中:飞行[鼓翼飞行、滑翔](如:鸟、蝙蝠、昆虫)
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骨膜:血管(提供营养物质)和神经。内层成骨细 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第二性征)
女:骨盆宽大、乳腺发达
性成熟 男:遗精 标志
女:月经(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动物的生 殖发育
变态:幼虫到成虫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的显著变化
不完全变态: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昆虫
如:蝗虫、蟋蟀、蜻蜓、豆娘、椿象
完全变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时期
如:蚕、蜜蜂、蚂蚁、蝴蝶、蚊、蝇、金龟子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杠杆——骨
杠杆模型 支点——关节
同时用力:都收缩 自然下垂:都舒张
动力——骨骼肌
统一整体: 运动形成过程中,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消耗的 能量来自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呼吸作用)
补充: 全身的骨(206块)由骨连结构成骨骼,人体骨骼分成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中生代
新生代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的 分类
原生 生物界
物 种 多 样 性
分类依据:以生物的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 分类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 双名法:林奈创立,学名=属名+种名 五大类群:原核生物界(无成形细胞核)、
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
共同特点:个体微小,多数是单细胞生物,少数是多细胞生物,细胞 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保持母本优良性状
特点 繁殖速度快
无性
生 物
生殖
的
后代生活力有下降的趋势 分裂生殖(细菌、变形虫)
生 殖
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
和 发
分类 孢子生殖(青霉)
育
植物营养生殖(土豆、月季)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生 殖发育
种子繁殖(桃、油菜等)
植物营养生殖 (方法)
扦插(月季、柳树) 嫁接(果树) 压条(夹竹桃、桂花)
预防遗 近亲: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传病
禁止近亲结婚: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生命的 起源
生物的 进化
神创论:生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
自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
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宇宙中其他星球
生生论: 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不能随时自发的产生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