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考试说明]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1.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的原因(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1)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2)人口结构不合理;(3)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2.人口战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资源战略1.资源问题(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1)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2)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

(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四、环境战略1.重要性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措施(1)必须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2)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是什么?2.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考点(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全练]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

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A.生态安全维护B.国民经济贡献C.基本生活保障D.粮食安全保障2.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总数巨大B.现代农业的发展C.大力开垦荒地D.地理环境的变化解析:1.A 2.A第1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人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

第2题,图中曲线①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如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3~4题。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最有可能发育成流动沙丘的区域是()A.①B.②C.③D.④4.造成近些年该地区北部地带沙漠化迅速南侵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B.绿洲地带水源枯竭C.冬季风势力增强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解析:3.D 4.B第3题,植被覆盖率低,风速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沙丘易流动,④地是最可能成为流动沙丘发育的地方。

第4题,由于河西走廊水源来自南部山区,北部位于河流下游,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导致河西走廊北部沙漠南侵。

[知能全握]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考点(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典题领悟]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如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A.桂B.粤C.苏D.新(2)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A.a—纺织工业b—印染工业B.a—印染工业c—食品加工C.c—饲料加工d—食品加工D.b—纺织工业c—饲料加工(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答案](1)C(2)A(3)D[备考方略](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2)实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二)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2)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4)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促进对外开放。

(6)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

(7)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8)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解题技巧]循环经济关联图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第一,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第二,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第三,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第四,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第五,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第一,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第三,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得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第四,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题组冲关]如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过程()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2.应用新流程后该厂附近最适合布局()A.罐头厂B.啤酒厂C.造纸厂D.养猪场解析:1.B 2.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废弃物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但没有达到零排放,且产生糖与动物饲料,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2题,图中的产品之一动物饲料没有被利用,因而可在该厂附近建设养猪场。

(2016·江苏高考)图1、图2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图1图2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B.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C.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D.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A.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B.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C.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解析:3.BD 4.CD第3题,由图可知,山上河谷主要是养种鱼,因此与捕捞联系不大;村寨秧田育鱼苗,在进行农田活动的同时便于管理鱼苗;山腰梯田种水稻,由于梯田面积较小,因此不适宜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通过水稻生产可以获得较多的鱼类饵料。

第4题,由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满足自身需要,投放市场量较少,因此商品率较低,受市场影响较小;种水稻和养鱼同时进行,并没有体现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鱼和农户产生的废弃物为稻田提供肥料,水稻稻花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体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梯田为鱼提供水、浮游生物等,同时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1.聚焦“循环农业”、关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利用景观图、示意图等图文资料,考查考生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的理解与应用,是本部分应关注的命题形式。

2.建设“生态工业园”、推行清洁生产、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内容既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又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意义,是目前高考考查重点和命题新趋向。

多以循环经济关联图或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为背景材料命题。

[热点押题]1.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1)D(2)B第(1)题,甘蔗、水稻的生长都需要高温多雨的环境,一般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

第(2)题,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与城镇化、人口迁移关系不大,所以②④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