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交会的历史

广交会的历史

广交会的全称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可谓是解读中国外贸的一部重要“词典”,这里,既有铿锵有力的诸如“窗口”这样的实词;也有感染人心的诸如“而且”这样的虚词。

本文“词解”,任君翻阅。

可惜的是,现代汉语实词、虚词只分十二类,要不,用来解说广交会的可就……广交会,中国外贸之窗。

在会展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广交会仍是一张最能吸引世界各地客商眼球的中国会展“名片”。

自1957年起至1978年,广交会是我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至今仍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直接促进了我国出口持续稳定发展,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晴雨表。

另外,每年两届广交会可为广州带来60多亿元的收益。

广交会之所以始终充满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不断优化管理、完善服务、提高水平、改善环境,始终站在中国经济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的前端,巩固自身优势,树立良好形象。

广交会的组团方式、商品结构、布展格局、参展时间等,多年来都在不断调整、改革、创新。

特别是,近年来几次重大改革,直接推动了广交会前进的步伐。

世界通过这个窗口挖掘商机;中国通过这个窗口走向世界。

广交会在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综合性是广交会的长处,也是其短处。

国际会展业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如服装博览会、玩具博览会等,采购指向非常明确,而广交会则不是。

为此,广交会结合综合性的优势和专业化的指向,找到一条折衷的新路。

经广泛的市场调查,最后选择了改变展览形式———将广交会一分为二,每届分两期举办。

第91届广交会开始实施分期举办,即借鉴国际展览业专题分类经验,按照国际惯例调整产品分类和展区设置,一届会展两期举办。

这种方式,既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和会展潮流。

另外,还通过空间换时间,解决了广交会展位不足的难题,满足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参展需求,获得了大多数参展企业、采购商的认可。

第94届广交会首次在新落成的广州琶洲新馆设立分馆试运行,展馆面积、参展规模明显扩大,提升了广交会的竞争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派代表团到会举办联合国采购说明会。

广交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出其独具的窗口作用。

广交会,连结中国与世界。

调整来自内外之因。

从外部因素看,随着深圳高交会、厦门9·8投洽会等国家级商贸洽谈会的增多以及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的兴起,广交会同时遭遇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挑战,必须在调整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从内部因素看,虽然在规模上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在参展企业、客商及成交的质量方面,广交会却难以做到“安枕无忧”。

对广交会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一方面,广交会深深懂得中国国情和外国商人的心思:发达国家和我们做生意,看重的包括两点,一是特色产品,二是具有发展中国家优势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因为与我们优势趋同,贸易互补性差,所以到中国来大多是寻找那些与本国相比有价格优势的产品。

这样下来,市场需求大的无非是茶叶、陶瓷、草柳编、玩具、鞋及纺织类商品,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都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广交会又必须对“中国商品交易会”里的“中国”二个字负责,既要满足客商需求,又必须着力于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参展商品与企业的附加值和档次,并以此丰富现有客商结构,使广交会在数量之外的质量方面再上新台阶。

应该说这既是主管部门对广交会的要求,也是广交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要实现上述二者的结合,兼顾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广交会的组织者不仅要花费更多的心思,组织更多的资源,更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为此组织者在决定摊位比例、价格及布展等方面常常不得不忍痛割爱,以赢取广交会的未来和“优化引导”作用的发挥。

这是中国的窗口,也是世界的舞台。

也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调整中,广交会的品质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在第94届广交会上,来自美国加州的一位商人说自己这是第四次来广交会,感觉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布展越来越漂亮了,谈判代表的素质越来越好”。

为此他还把自己多年合作的一个老朋友拉来,理由是“一起到广交会上见见世面……”,这就是调整带来的影响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更好就是“最好”。

广交会最大的优势是名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它历史悠久,信誉卓著,定位明确,综合性强,来到广交会就可以找到中国大多数的出口商品”。

而国内知名企业也将参加广交会当作向海内外亮相、树立品牌的最佳场所。

这就是广交会能够持续吸引参展商、采购商的最大“本钱”。

这些优势是许多不规范、新组办的商品展览会难以做到、无法比拟的。

广交会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会展,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不能搞一锤子买卖。

否则,广交会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广交会展馆的摊位,无论是显眼的,还是偏僻的,租价都一样。

这正是广交会不同其他展会之处。

与此同时,把最好的展位,优先供给国家扶持、鼓励发展的名优特新产品。

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顾全大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巩固优势,赶超一流,应对会展经济潮流继续“爬坡”。

广交会永不满足。

中国加入WTO两年多来,进出口门槛不断降低,出口企业剧增,广交会展位需求不降反升,甚至带动了“馆外馆”业务人意料。

商务部要求广交会适应新形势,迈上新台阶。

这是大题目。

广交会管理层的任务是,把大题目细化:如何能把广交会办成一个中国对外交流的平台,让它不仅是推动出口的窗口,不仅是贸易成交的平台,而且还是一个国际经济交往的大舞台。

虽说广交会是依靠体制惯性运转了几十年的老字号,突破传统做法难免引起震动,但是,广交会仍然坚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密切关注国际动向,研究会展经济潮流,转换经营机制,引进先进经验,搞活会展经济,以赶超世界一流展会为目标,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商贸交流。

自1957年至今,广交会翻到了95页。

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

95页,给人厚重的感觉,但广交会并非裹足不前。

每期从各地来的客商大多收获颇丰。

一位从1991年就开始参加广交会的英国客商说前几年他们来亚洲参加展览会,一般会在韩国呆一星期,在香港呆2天,在中国大陆呆1天,而现在则变成了在中国大陆呆1星期,在香港呆2天和不去韩国。

另一位刚刚在菲律宾、香港参加完展会的瑞典展览中心的人员则表示广交会完全出乎她的预料,她说自己本来只想到这里顺便看看,却没想到这里能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这位女士还特别强调了“every -thing”,以慨叹广交会的规模之大,品种之齐全。

大河有水小河满。

有人统计,广交会期间,广州的出租车司机每天能增加300-500元左右的收入,宾馆饭店的营业额要高出平时的30%,展场附近更是应运而生出各种交易展会,以借广交会“十万客商云集”的东风,这些展外展与广交会会期共进退,每年都令主办者和参展单位收获不菲;而主会场门前举着各类“某某语翻译”“速印名片”和“机票服务”牌子的人群,更会在高峰时形成两条十几米的长龙,成为广交会一道独特的商务风景线。

中国的舞台,世界的标准。

于今日至30日在广州举行的第95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精彩扩容,同时使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根据AUM A(德国展览委员会)的统计标准,规模一举跃居世界单年期展会第三。

第95届广交会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地分两期同时举办。

琶洲展馆经第94届试运行后,第95届全面投入使用。

本届广交会两馆两期展览毛面积达54万平方米,展览净面积达24.3万平方米,折合国际标准展位27000个,其中,琶洲展馆两期各设7500个展位,流花路展馆两期各设6000个展位。

第95届广交会的参展商品共设五大类,分别为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礼品、日用消费品类,计35个展区。

翻到95页的广交会,已跃居世界第三,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翻到100页时的广交会在世界展览业格局中会有怎样的地位。

广交会虽然实际舞台不大,但尺寸之间,中国外贸风云尽收眼底。

回顾过去,预测未来。

往昔的广交会给我们留下的是辉煌的印记,今日的广交会正与时俱进。

这是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时段广交会的和谐演变。

人们将广交会看成是我国外贸发展的忠实见证。

从事外贸工作的人说“没到过广交会不算搞过外贸”,主管部门更是把春秋两季的广交会看作当年及次年我国外贸出口的晴雨表来加以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出口对策。

这一切,无不建之于广交会“成交量大、客商多”及其“全国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基础上。

迈进新世纪以来,以“服务外贸”为己任的广交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步伐之快,力度之大,令世人瞩目。

据介绍,2001年广交会第90届庆典,2002年第91届分期改革,2003年第94届琶洲新馆设立部分展区试运行,到第95届再度扩容,仅从展览规模来看,展位分别实现8000个、15600个、18400个到27000个的跨越。

这种大踏步的跨越,是广交会适应我国加入WTO,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形势的必然。

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内资企业,2002年为6万家,到了2003年底,已近11万家,而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内、外资企业总数超过30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外贸法修改近日已获全国人大通过。

今后,我国外贸经营权将加速放开,出口经营主体总量将进一步扩大,结构也将更加多元化。

因此,尽管广交会近年规模逐届扩大,但较之扩张更快的外贸企业队伍和出口市场需求,展位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全国各地企业参展愿望非常强烈。

同时,采购商也纷纷要求广交会在展区商品专业化的基础上,继续充分展现“一站式采购”的优势,使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实现“一会走遍神州各行各业“的愿望。

可以说,第95届的适度扩容为进一步满足参展商和采购商的愿望提供了可能,同时,对广交会做大做强,巩固“中国第一展”的地位及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握现在,眼光长远。

中国入世后的第一个春天,人们惊喜地发现,一向步履稳健的广交会竟然能这么快地加大自身改革步伐。

广交会实行两期办展,一跃跻身于国际大展行列。

如果说广交会曾见证了一个贸易大国的崛起,如今,为了一个贸易强国的理想,它选择在巅峰期启动分期改革。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虽然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已由初级产品转为工业制成品,但仍以低值产品为主。

作为中国经济的自然反映,广交会上各类产品自发占据了低端市场,以低价招徕客商。

因此,与国际知名的同类专业展之间形成只对垒,不交锋,自成体系,相安无事的格局。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形成,中国企业不会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为一份渐趋微薄的利润给世界打工。

广交会也相应向中、高层次展览市场进军,与国际大展的短兵相接只是迟早的事。

探索,是为了更好发展。

绵长的历史一方面给广交会带来了妇孺皆知的声名和八方商贾;同时也使其不得不承载因这绵长而来的某些滞重与不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