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典例引领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 2.B 3.D【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 项。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二、知识讲解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三、跟踪训练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导致( )A. ①增强,②增强B. ②减弱,③减弱C. ③增强,④增强D. ⑤减弱,④增强2.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①强,②强B. ②强,③弱C. ④强,⑤强D. ②强,④弱【答案】1. C 2. D【解析】1.由图可知,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④)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③)增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不变,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⑤)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故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⑤)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弱,气温低,所以该题选D。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D. 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答案】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正确。
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 正确。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C正确。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几乎不吸收,D不正确,选D。
4.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A.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 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D. 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答案】D【解析】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主要是云层的漫反射作用,A有关。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有关。
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是因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C有关。
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是晴天大气的保温效应弱,与削弱作用无关,选D。
下图是形成于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①是指大气产生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总是由南向北B. 图中③是使风向偏转的地转偏向力C. 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 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6. 北半球高空的风如果不考虑②,则风向将()A. 垂直于等压线B. 与等压线斜交C. 平行于等压线D. 不能确定【答案】5. B 6. C【解析】5.读图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故A错误;③是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影响风的方向,不影响风的大小,故B正确,C错误;②为摩擦力,削弱风速,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6.根据所学知识,高空风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故该题选C。
7.下列海陆风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热力环流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B【解析】黑夜海洋温度高,陆地温度低,海洋上空大气上升,陆地上空大气下沉,①错误③对;白昼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大气下沉,陆地上空大气上升,②对④错误,选择B。
下图为“某月沿90°E经线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 “某月”最可能是(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9. 该月甲地盛行( )A. 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10. 该月(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B. 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C. 我国东部盛行偏南风D.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答案】8. A 9. B 10. B【解析】8.根据所学知识在赤道附近的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根据图中的气压情况,在赤道的南侧气压最低,所以判断图示气压带南移,则太阳直射点也是南移的,那么该图表示为北半球的冬季,故A正确。
9.由上题该图表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甲地位于南半球印度洋海域,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为西北风,故该题选B。
10.根据上题1月份位于北半球冬季,陆地形成高气压,海洋形成低气压,故A错误;1月北半球同纬度大陆气温低于海洋,所以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南)弯曲;南半球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所以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南)弯曲,故B正确;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故C错误;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11.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A. ①B. ②C. ③D. ④12. 在秋高气爽的时候,由于昼夜温差比较大,人很容易患上感冒。
此时A. ①比较大B. ②比较小C. ③比较大D. ④比较小【答案】11. B 12. D【解析】1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判断为②。
12.秋高气爽表示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气温低。
图示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二、综合题13.读北半球某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气温最高的是_____。
(2)图示环流系统呈___时针方向运动,这种环流现象出现在一天中________(白天、晚上),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____风(填“海”或“陆”)(3)此时A与B两地相比,日温差较大的是_____,原因是该地温度较低,气流___,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1). A (2). B (3). 逆( 4). 晚上(5). 陆(6). A (7). 下沉(下降)【解析】(1)由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小于D处,说明下垫面的B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是低气压,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是高气压,同一竖直面上近地面的气压大于高空的气压,气压值的大小是:A>B>D>C,所以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A;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温的大小是:B > A >D、C,所以气温最高的是B。
(2)由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小于D处,B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是低气压,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是高气压,水平方向上风由A吹向B ,高空由D吹向C,形成逆时针方向运动的环流;这种环流陆地是高压,海洋是低压,说明陆地冷海洋热,是一天中晚上,风由 A吹向B,此时A地与B地之间吹陆风。
(3)图示A地气温低,气流下沉,空气中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日温差较大的是A陆地;B是海洋,此时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日较差小。
1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F________,I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削弱作用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D【解析】(1)图中A来自大气层外,为太阳辐射;F来自地面,为地面辐射;I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
(2)读图可知,A包括B、C、D三个部分,即太阳辐射(A)进入大气层后,一小分部通过大气吸收(B)和散射、反射(C)被削弱后,大部分通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D),故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