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氛围、学习评价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按照教育部部署,浙江省将从2006年9月起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此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1.有效教学的含义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由上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会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更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
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
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
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
如下图: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生物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
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媒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机械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促进其发展。
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必须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
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合理整合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
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包括“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我校就竞选整合了舟山渔场资源衰退的相关材料,由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感到内容亲切、感受深切,对于这些内容就能深入理解,而不需死记硬背,同时也增强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识。
(三)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暴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自已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自主学习而获得对某生物学主题的意义建构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确,这就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
探究学习是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
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探究式学习方式能体现出以下几点转变:⑴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⑵在探究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⑶建立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
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学习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应该成为高中生物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该有的展示。
因此,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