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
这一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即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别是文言实词、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等,根据具体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二是“翻译句子”,即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力求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这一考点的设题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由客观选择题变换成了主观表述题,自2002年一直沿用至今,一般设2-3个小题,分值多达10分,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那幺,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呢?
【技法讲解】
一、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及理解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实词、虚词、句式、修辞乃至断句的正确理解为前提的,因此应有相当的知识贮备,并善于运用。
1.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
除识记“考纲”规定的120个常用识实词和经典课文中出现的实词外,还要掌握实词翻译的几种方法。
(1)借助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联系密切,可根据其义符推断词义。
例:冀得一归觐。
“觐”跟形旁“见”有关,据上下文,推断为“拜见父母”之意。
(2)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言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及语法成分,进而推断其意思。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该句为对仗,“以”与“用”相对,“用”为动词,所以“以”应译为“重用、任用”。
(3)联想分析法: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语句或成语中有关词语的用法,巧妙地移用到这些文言实词的理解中。
例:不以外夷见忽。
“见”字,可联想到课文中“府吏见叮呤”一句,“见”译为“我”,句子翻译为“不因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4)活用推断法:文言中某一实词,按一般义项翻译不通,应
马上想到词类活用,继而运用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翻译。
例: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是动词使动
用法,译为“使…逃跑”。
(5)语境分析法:语境对词义具有制约、提示作用。
例: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
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人。
“责备”理解为“批评、指责”不妥,连几个英明的君王都有缺点,因此对于一个人,不应要求完美,故“责备”应译为“要求完美”。
2.文言虚词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要记住《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其次,要活学活用,借助一些技巧来推断它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如下:
(1)语法分析法:借助虚词所处位置,推断意义和用法。
例:先妣抚之甚厚。
“抚之”属动宾短语,“之”代“老妪”。
(2)语境分析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综
合运用文意理解和句法分析,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例: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所”用在动词前,作助词,
理解为“表示……的情况”。
(3)句式分析法:根据常见特殊句式的特点,推断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4)语气表达法:有些虚词,可根据语句所表达语气,推断其
用法。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前者表反语语气,可
译为“难道”;后者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
3.文言句式的积累和运用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四种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搭配。
针对句式特点,分类记忆,理解作用,对文言翻译大有帮助。
(1)判断句式
常见形式有“……者,……也”“…者……”“……,……也”,另外还用“乃”“则”“为”“皆”“耳”等词表判断,翻译时加判断动词“是”。
(2)被动句式
常见形式有“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为……所”式,“见…于…”式,翻译时加介词“被”。
(3)倒装句式
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做出语序调整。
(4)省略句式
省略是文言文中普遍现象,各种词性的词都有被省略的可能,
翻译时要完整地补出省略内容。
4.修辞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文言中常见修辞有比喻、排比、借代等,翻译时,比喻、借代
须还原为本体;互文,则应前后意思合并;排比句,可逐句译出,
也可浓缩为一句。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文,译为:不因外物和个人心境
的好坏而悲喜。
5.了解一点断句方法
正确的断句是准确理解、翻译文言的基础,应注意文中的一些
标志性词语。
常用方法如下:
(1)抓虚词。
发现虚词,确定位置,然后做出判断。
“夫、盖、若夫、至若”等词常在句首,其前停顿;“者、也、矣、哉、耶、耳、焉”等常用句末,其后停顿。
(2)察对话。
文言中“曰、云、问”等词作为对话标志,也是断
句处。
(3)明关系。
总句、分句间有停顿,分句间同样有停顿。
(4)看句式。
根据特定的、固有的句式,能轻易做出断句。
(5)通文意。
了解文体以及主要内容,是断句的前提条件。
二、翻译句子的8种方法
1.添。
翻译时,在原单音节词前或后,添加语素,使之成为符
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1:齐人和的附于秦。
“附”译为“归附”。
2.换。
一些单音节词,无法添加语素,则用一个现代汉语中与
之意思相近的词去替换它。
例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3.拆。
文言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恰好是今天的一个双
音词,但意思与今天常见的这个词相去甚远,往往需将它拆开翻译。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其实”,应拆开译为“他/实际上”。
4.留。
凡古今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5.补。
增补句子中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的新增内容。
6.删。
文中一些虚词无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
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去,不必硬译。
7.调。
翻译时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倒装句语序调整过来,使其通顺、畅达。
8.合。
拼合文言中那些运用互文的句子或故意用繁笔的句子,
使之简明。
(三)文言翻译应具有3个意识
1.通读全文,上下联系,应具整体意识。
不能局限于某一两句,应研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意。
2.审视句子,勾画关键,应具采点意识。
翻译前分清文句中重
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紧扣采分点,不能轻易放过。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应具规范意识。
翻译时,力求逐字逐
句翻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涉及到典故、修辞,难以直译时,可
灵活变通,采用意译;语言表达,力求“信、达、雅”,忠实原文,
表达通畅,准确规范。
【原题展示】
1.(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
行所感云。